欲得安康,你需要了解的四季养生规律

原创 2021-5-25 话题分类:女性
摘要: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能够顺应自然,根据四季变化的规律调养身体和情绪,遵循自然之道养生。

傲骨女人携手北京恩平中医研究院推出【健康与美 吴用道来】中医养生系列栏目,由北京恩平中医研究院院长吴用主讲,本期话题聚焦【情志调养之四季养生】话题。以下是吴用院长的主要观点:


上一节我们讲到强迫症、抑郁症、躁郁症等情绪类疾病大多是脾胃不调原因造成的。胃主消化,脾主运化,脾胃好人体才能有充足的能量供养全身。从中医思维看,任何疾病都是在人体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下发生的,因为没有足够的气血去濡养到身体的脏腑和组织,日积月累就出现了问题。所以脾胃好才是身体健康的保证,而脾胃调养也需要遵循四季养生规律。特别是针对有情绪类疾病导致脾胃失调人群的调养,要从情志调养和身体调养两方面去进行,但无论如何,都要遵循四季养生的规律。

《黄帝内经》认为,天地是按照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运转不息的,我们养生也必须按照这个规律适时调节。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违反了这一规律,必将导致体内的阴阳失调,使身体得病。而人的情志调养,也必须“分别四时”。不仅要适应气候变化,注意生活起居,而且要特别注意顺时调神。

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只有顺应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才能祛病延年。


手绘:羽墨

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老病死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和自然界的草木一样,也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做到顺天应时、天人合一,则气血运行畅达,健康长寿自然而来。

春天,树木的营养从根部开始向树枝走。所以,会长出新芽;夏天,所有的营养都到外面来了,所以枝繁叶茂;秋天,营养成分又开始从外面向里面收了,树叶开始变黄脱落;冬天,树枝上的营养藏于树根,树木完全停止生长,处于休眠状态。

而我们人在一年里受四季影响十分明显,整个生命周期的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四个阶段也与自然界的四季很相似。欲得安康,人必须顺应四季周期性变化,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

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以及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规律。人们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经验。


春养肝

在中医理论中,春季养生重在养肝,肝属木,春季肝气生发,人易怒,而怒则伤肝。

春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是阳气初生且逐渐转旺的时节。春季人体阳气渐趋于表,皮肤舒展,人体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增加,各器官负担加重。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镇定催眠的作用,从而使人倦懒嗜睡,这就是民间说的“春困”。所以,春天养生需要注意的是早睡早起,早睡有助于阳气闭藏,早起有助于阳气生发。

春天,人体的气血从里向外走,内里气血相对不足。有些人常常睡到半夜就醒,这是因为肝阴不足,把人的气血从里向外调动的主要脏器是肝,中医认为春气与肝气相通,春天是养肝最佳时间。

因此,在情志调养方面,春季里要保持心情愉快、舒畅,胸怀开朗,一定不要郁闷,一郁闷肝气就要受到影响。

春天要避免过度用眼,用眼耗肝血。要多去接近大自然,比如踏青,面向东方,多看青色的东西(木 肝 春 青 东方在五行中相对应),使自己的情志与春季万物生发之气相和谐,这样人体的肝气就会调和畅达,使周身气血和畅、五脏和平。

在饮食方面,可多食些柔肝养肺的食品。


夏养心

夏季万物繁茂秀美,阳气旺盛,是生育万物、长养万物的季节。

在五行上夏季属“火”,因此,气候炎热,阳气旺盛,人体消耗增大。人们往往精神不振,注意力难以集中。年老体弱者更觉得无精打采,懒散贪睡。所以夏季要注意夜卧早起,适当午休,使身体得到缓冲。11点-13点是心经当令,所以午休也有助于养心。

在情志上要保持精神愉快,澄和心神,切忌发怒,以使人体气机通畅。

可适当做一些户外运动,但要避免烈日下暴晒,防止中暑。老弱者锻炼强度不可过大,且时间应选择在早晨,以微出汗为宜。

夏天,人的气血都发散到身体表层,脏腑阳气不足,容易出现胸闷、气短、汗多等症状。这是因为夏气和心气相通。夏天人容易烦躁发脾气,本来气血都到外面了,再一发脾气血压就上来了,所以夏天忌怒。

夏天应该让身体经常出汗才有助于阳气向外生发。借助汗液,夏天也是身体排毒的最佳时间。也非常适宜运动减肥。但是现在,很多人夏天整天呆在空调房里,毛孔闭塞,气血也难以生发,这违背自然规律,久而久之就容易生病。

从情绪调养方面来讲,夏季最好练养生功调整呼吸,使心神安定,以利消除烦躁感。

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杂粮,少食油腻和甜食,忌食动物心脏。慎食生冷。因为夏季外热则内寒,外实则内虚,过食生冷就容易闹肚子。


秋养肺

秋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肺为主。秋季,西风飒飒,燥气当令,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是阳气渐退,阴气渐长,万物收获的季节。

秋天要早卧早起。这是因为白天人的阳气在外,晚上阳气归于内,早卧早起符合气血逐渐向里贮藏的状态。早睡顺应阳气之收,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以防收之太过。长时间睡眠后,脑血管中血流速度越来越慢,容易形成血栓,适当早起可以预防脑血栓之类的疾病。

秋季心情要保持安宁,收敛神气,而不是神思外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季的气候特点,才能保持肺气的清肃,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秋天,树叶一落的时候人的气血从外面向里面收。肺气有宣发和速降的作用,它可以使气血顺利地从外面向里面走,所以肺气与秋气相通, 秋天要注意保护肺,不宜过于悲伤,过悲伤肺。

《黄帝内经》在谈到秋季养生时明确指出要“养阴”。中医所说的“阴”是指人体的津液、血液、阴精等,这些都是营养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但因秋季人的气血开始由外向里收,外边气血相对不足,就容易发生“秋燥”。主要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甚至皱裂等。秋燥可损伤人体阴液,造成津液不足,因此秋天须注意养阴。

秋季饮食可以多吃一些能防躁护阴的食品,如芝麻、蜂蜜、乳品、甘蔗、梨等。少食辛辣食品,如辣椒、生姜、葱等。因为辛辣太过易损伤人体阴津。

秋天要避免过度运动,因为剧烈运动会造成大汗淋漓,致津气耗散。此外,亦不要过劳。因为秋季的人精气内收,劳累过度也会损伤精气。


冬养肾

冬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肾为主。冬日北风凛冽,天寒地冻,草木凋零,昆虫蛰藏,生机潜伏,阳气内藏,是万物蛰藏的时令。

人体阳气自然也潜藏于内,阴精充盛,正是人体养藏的最好时机。所以要顺应冬季昼短夜长的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待日出而作,以避寒就暖,使人体阴平阳秘。在一年四季当中,冬季就相当于一天中的夜晚,应该多休息。

冬季养生最核心要避寒保暖。寒从脚起,冬季御寒可以选择泡脚,配合点按涌泉穴、太溪穴等穴位。

再推荐一个非常实用、适合每个人的养生方法——天灸,万事万物的能量都来自太阳,冬天中午站在窗前,背对太阳晒晒背,这在中国传统医学里就叫天灸。从字面都很容易理解,太阳光,晒你的督脉(任脉在前胸,督脉在后背,是人体经络的主干道),皇帝内经中说:“督脉通,百病不生”。

冬季尽可能不要过度消耗自己的能量。尽量避免户外大运动,可以在阳光充足的时候适当散步,可以适当做一些养生操、站站桩、练练握固、晒晒太阳,以守能为要点。

饮食方面可以吃一些补肾的食物。如山药羊肉粥、 包菜虾米瘦肉粥等。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能够顺应自然,根据四季变化的规律调养身体和情绪,遵循自然之道养生。(文 /傲骨女人编辑整理)

本文为“知顿平台”(https://www.zdone.com)投稿文章,作者:吴用,责编:青青,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文章原始来源。如有疑问,请您联系我们。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知顿slogan
2021-05-25 18:23:21
欲得安康,你需要了解的四季养生规律
女性 原创

傲骨女人携手北京恩平中医研究院推出【健康与美 吴用道来】中医养生系列栏目,由北京恩平中医研究院院长吴用主讲,本期话题聚焦【情志调养之四季养生】话题。以下是吴用院长的主要观点:


上一节我们讲到强迫症、抑郁症、躁郁症等情绪类疾病大多是脾胃不调原因造成的。胃主消化,脾主运化,脾胃好人体才能有充足的能量供养全身。从中医思维看,任何疾病都是在人体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下发生的,因为没有足够的气血去濡养到身体的脏腑和组织,日积月累就出现了问题。所以脾胃好才是身体健康的保证,而脾胃调养也需要遵循四季养生规律。特别是针对有情绪类疾病导致脾胃失调人群的调养,要从情志调养和身体调养两方面去进行,但无论如何,都要遵循四季养生的规律。

《黄帝内经》认为,天地是按照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运转不息的,我们养生也必须按照这个规律适时调节。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违反了这一规律,必将导致体内的阴阳失调,使身体得病。而人的情志调养,也必须“分别四时”。不仅要适应气候变化,注意生活起居,而且要特别注意顺时调神。

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只有顺应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才能祛病延年。


手绘:羽墨

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老病死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和自然界的草木一样,也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做到顺天应时、天人合一,则气血运行畅达,健康长寿自然而来。

春天,树木的营养从根部开始向树枝走。所以,会长出新芽;夏天,所有的营养都到外面来了,所以枝繁叶茂;秋天,营养成分又开始从外面向里面收了,树叶开始变黄脱落;冬天,树枝上的营养藏于树根,树木完全停止生长,处于休眠状态。

而我们人在一年里受四季影响十分明显,整个生命周期的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四个阶段也与自然界的四季很相似。欲得安康,人必须顺应四季周期性变化,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

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以及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规律。人们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经验。


春养肝

在中医理论中,春季养生重在养肝,肝属木,春季肝气生发,人易怒,而怒则伤肝。

春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是阳气初生且逐渐转旺的时节。春季人体阳气渐趋于表,皮肤舒展,人体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增加,各器官负担加重。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镇定催眠的作用,从而使人倦懒嗜睡,这就是民间说的“春困”。所以,春天养生需要注意的是早睡早起,早睡有助于阳气闭藏,早起有助于阳气生发。

春天,人体的气血从里向外走,内里气血相对不足。有些人常常睡到半夜就醒,这是因为肝阴不足,把人的气血从里向外调动的主要脏器是肝,中医认为春气与肝气相通,春天是养肝最佳时间。

因此,在情志调养方面,春季里要保持心情愉快、舒畅,胸怀开朗,一定不要郁闷,一郁闷肝气就要受到影响。

春天要避免过度用眼,用眼耗肝血。要多去接近大自然,比如踏青,面向东方,多看青色的东西(木 肝 春 青 东方在五行中相对应),使自己的情志与春季万物生发之气相和谐,这样人体的肝气就会调和畅达,使周身气血和畅、五脏和平。

在饮食方面,可多食些柔肝养肺的食品。


夏养心

夏季万物繁茂秀美,阳气旺盛,是生育万物、长养万物的季节。

在五行上夏季属“火”,因此,气候炎热,阳气旺盛,人体消耗增大。人们往往精神不振,注意力难以集中。年老体弱者更觉得无精打采,懒散贪睡。所以夏季要注意夜卧早起,适当午休,使身体得到缓冲。11点-13点是心经当令,所以午休也有助于养心。

在情志上要保持精神愉快,澄和心神,切忌发怒,以使人体气机通畅。

可适当做一些户外运动,但要避免烈日下暴晒,防止中暑。老弱者锻炼强度不可过大,且时间应选择在早晨,以微出汗为宜。

夏天,人的气血都发散到身体表层,脏腑阳气不足,容易出现胸闷、气短、汗多等症状。这是因为夏气和心气相通。夏天人容易烦躁发脾气,本来气血都到外面了,再一发脾气血压就上来了,所以夏天忌怒。

夏天应该让身体经常出汗才有助于阳气向外生发。借助汗液,夏天也是身体排毒的最佳时间。也非常适宜运动减肥。但是现在,很多人夏天整天呆在空调房里,毛孔闭塞,气血也难以生发,这违背自然规律,久而久之就容易生病。

从情绪调养方面来讲,夏季最好练养生功调整呼吸,使心神安定,以利消除烦躁感。

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杂粮,少食油腻和甜食,忌食动物心脏。慎食生冷。因为夏季外热则内寒,外实则内虚,过食生冷就容易闹肚子。


秋养肺

秋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肺为主。秋季,西风飒飒,燥气当令,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是阳气渐退,阴气渐长,万物收获的季节。

秋天要早卧早起。这是因为白天人的阳气在外,晚上阳气归于内,早卧早起符合气血逐渐向里贮藏的状态。早睡顺应阳气之收,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以防收之太过。长时间睡眠后,脑血管中血流速度越来越慢,容易形成血栓,适当早起可以预防脑血栓之类的疾病。

秋季心情要保持安宁,收敛神气,而不是神思外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季的气候特点,才能保持肺气的清肃,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秋天,树叶一落的时候人的气血从外面向里面收。肺气有宣发和速降的作用,它可以使气血顺利地从外面向里面走,所以肺气与秋气相通, 秋天要注意保护肺,不宜过于悲伤,过悲伤肺。

《黄帝内经》在谈到秋季养生时明确指出要“养阴”。中医所说的“阴”是指人体的津液、血液、阴精等,这些都是营养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但因秋季人的气血开始由外向里收,外边气血相对不足,就容易发生“秋燥”。主要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甚至皱裂等。秋燥可损伤人体阴液,造成津液不足,因此秋天须注意养阴。

秋季饮食可以多吃一些能防躁护阴的食品,如芝麻、蜂蜜、乳品、甘蔗、梨等。少食辛辣食品,如辣椒、生姜、葱等。因为辛辣太过易损伤人体阴津。

秋天要避免过度运动,因为剧烈运动会造成大汗淋漓,致津气耗散。此外,亦不要过劳。因为秋季的人精气内收,劳累过度也会损伤精气。


冬养肾

冬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肾为主。冬日北风凛冽,天寒地冻,草木凋零,昆虫蛰藏,生机潜伏,阳气内藏,是万物蛰藏的时令。

人体阳气自然也潜藏于内,阴精充盛,正是人体养藏的最好时机。所以要顺应冬季昼短夜长的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待日出而作,以避寒就暖,使人体阴平阳秘。在一年四季当中,冬季就相当于一天中的夜晚,应该多休息。

冬季养生最核心要避寒保暖。寒从脚起,冬季御寒可以选择泡脚,配合点按涌泉穴、太溪穴等穴位。

再推荐一个非常实用、适合每个人的养生方法——天灸,万事万物的能量都来自太阳,冬天中午站在窗前,背对太阳晒晒背,这在中国传统医学里就叫天灸。从字面都很容易理解,太阳光,晒你的督脉(任脉在前胸,督脉在后背,是人体经络的主干道),皇帝内经中说:“督脉通,百病不生”。

冬季尽可能不要过度消耗自己的能量。尽量避免户外大运动,可以在阳光充足的时候适当散步,可以适当做一些养生操、站站桩、练练握固、晒晒太阳,以守能为要点。

饮食方面可以吃一些补肾的食物。如山药羊肉粥、 包菜虾米瘦肉粥等。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能够顺应自然,根据四季变化的规律调养身体和情绪,遵循自然之道养生。(文 /傲骨女人编辑整理)

本文作者:吴用

好文章,需要您的鼓励

知顿slogan
下一篇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