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两会的召开,有关产假的议题引爆了舆论场,比如延长女性陪产假期、夫妻一起休产假等等,试图从政策和立法等多个方面,助推男女平等。但是,对于这种政策上的利好,很多职场女性纷纷表示“要不起”。
从女性生理结构的角度看,以往128天的产假,确实不太够。很多妈妈,为了不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只好把产假安排在生产之后,产前休息的时间大幅缩水。
不是职场女性们不爱休假,而是现在的职场环境太严峻了。
网上流传一个段子很能说明职场对女性的歧视
HR招聘女性原则如下:
1.生育年龄未婚女性,不要,因为马上要结婚、生孩子;
2.生育年龄已婚未生育女性,不要,因为马上要生孩子;
3.生育年龄已婚育有一孩女性,不要,还可能生二胎;
4.生完两孩女性,不要,都两个孩子了还怎么工作。
生育,一个沉重的职场话题
根据智联招聘《2019中国职场女性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职场中女性平均薪资要比男性的低23%,且女性的上升通道比较狭窄,在高管人员中,女性也仅仅只有18.7%。导致这一切的核心原因,就是女性的生育负担。
女性在归因晋升受阻的时候,选择“处于婚育阶段、被动失去晋升”的比例,是男性的4.6倍,选择“性别歧视”的比例是男性的10.6倍。
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如果不能给企业和个人做好充足的保障,延长产假恐怕会加剧男女之间的不平等。
把产假延长至一年,让母亲有足够的时间母乳喂养,从科学的角度讲,符合幼儿的身体发育。但是,对女性的就业来讲,却是弊大于利。进入职场的女性,因为要生孩子、休假、育儿,可能会暂时中断工作,中断的时间如果长达一年,无论什么岗位,对于企业都有不小的影响,如果是管理岗位,这种影响更甚,一般的私企肯定会尽量避免这些问题。
通过一纸政令,强迫企业给生育的女性延长产假,对企业来说又是一笔不小的损失。这很有可能导致将来的企业,为了降低用人成本,以后在招人的时候,优先聘用男性。
图片来源:腾讯
根据最新的普查数据,我国高校女生的比例已经达到44%,她们并不满足于当全职妈妈,而是希望以更多的途径,证明自身的价值。延长产假可能会让这些职场女性,在企业中面对被“穿小鞋”的尴尬。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为了降低用人成本,企业也会有一些自己的“对策”来应对政策。
有的企业允许女员工延长产假,但是为了降低成本、弥补损失,往往会降薪或者用其他手段迫使女员工自动离职,那些有着不服输心态的职场女性,能冒着丢工作的风险享受产假吗?
在女性休产假期间,企业会安排其他员工来顶替其岗位,那么女性休完产假后重返岗位时,她在企业里的地位已经易主,女性又怎么能心甘情愿呢?
至于夫妻一起休产假的议题,只不过是把职场中妻子的风险也转嫁了一部分至丈夫身上。在中国现有的情况下,恐怕会导致更多的适龄青年选择不婚不育。
最典型的国家,就是我们的近邻日本,国家有夫妻共休产假的制度,但是日本的许多企业,都被曝出休产假后回归岗位的男性社员遭受到不利的待遇。
技术,职场人生育的解决方案
这几年来,有关人造子宫、基因编辑婴儿的消息,频频出现在头条,有的人一夜暴富,也有人身陷囹圄。但是,通过技术改变人类生育方式和代际传递,已经不再是科幻作品中的概念,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技术基础,一些成熟的技术,也成为了热点话题。
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提议,赋予单身女性辅助生育技术(冻卵合法)的权利。此技术作为一种延迟生育的手段,在一些发达国家比较流行,例如2018年,美国的冻卵女性,就高达近八万人。
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在25-34岁之间,但是工作的繁重压力,迫使愈来愈多的女性在35岁后怀孕。即便是35岁后,冻卵再孕的成功率很低,还是有很多女性想要选择冻卵来延迟自己的生育时间。
不过,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冷冻卵子还不像灯泡那样普及,高昂的价格,让其在短时间内,只能是高收入者向时间买“后悔药”的产物。
如果不想造成未来“投胎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那就必须在相关的技术上加大投入,让其变成老百姓用得起的东西。因为很多伦理上的争议,其根源在于它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对于这些技术上的应用,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在制度上提前加以完善,毕竟需求决定市场,给女性更多的选择机会,本身就是尊重她们的意愿。
冻卵被提上议程说明,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科学终究只是一种工具,它带给人们的结果如何,取决于人类该怎么使用它。
结语
法国女权主义者,存在主义作家伏波娃曾经说过:“女性获得解放必须依靠以下两个途径,‘对生育与否的自我否决权’、‘工作’”。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离不开女性生育所作出的最杰出的贡献。我们应该尊重女性对自己身体以及自由意志的决定权。
必须承认,现实中的各种障碍,让女性享受产假乃至于生育,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产假到底该怎么安排,不仅需要公司和员工之间协调,更需要整个社会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