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是被载入史册的一年,虽然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世界,使得全球经济随之震动。然而在新经济股的驱动下,港股IPO市场却再创高峰。据市场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的公司一共有144家,共募资3595.03亿港元,位列全球新股集资排行第二。
今天是李小加卸任港交所CEO的第一个工作日。2021年1月3日,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委任原香港交易所联席总裁及首席营运总监戴志坚接替李小加职务,于2021年1月1日起出任香港交易所代理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则转任为董事会高级顾问,为期6个月,继续提供指导并确保过渡安排顺利进行。执掌港交所11年,“改革”是其任期内最大的标签。
港股的李小加时代
自2009年接手港交所,李小加就非常清楚自己正站在一个巨大的历史潮流中:人民币国际化与内地资本市场国际化。因此,一上任,李小加便把港交所明确定位为“致力于成为中国内地客户走向世界以及国际客户走进中国内地的全球性交易所”,进而配合内地市场的对外开放战略,而李小加在任十一年的最大标签也正是“改革”。
2014年,他更创造性地发明了“互联互通”交易模式,沪深港通推动和促成了国际市场主要指数纳入A股,吸引大量国际投资者进入A股市场。而伴随着内地居民南下配置国际资产,港股也迎来了新的大时代。如今,“互联互通”已经平稳运行了6年。
因错过众多优质公司,为避免这种遗憾,他在2018年推出新规:“同股不同权”架构公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寻求在香港作第二上市的公司可赴港上市。这次改革也被誉为港股25年来最大的一次上市制度改革。
同样在他的坚持和推进下,2012年港交所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并以此为契机,进军全球商品市场。2015年,港交所宣布筹划连接香港及伦敦大宗商品市场的“伦港通”,并签署相关备忘录。2018年,港交所在深圳设立的前海联合交易中心(QME)开业,迈出大宗商品业务发展的又一步。
也正是有了接连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有人将李小加在任十一年的香港股市称之为“李小加时代”。
掌舵港交所十一年,即便离任,李小加对于港股的未来依然有所筹谋,11月中旬他在临别前的网志中还提到几件港交所正在未雨绸缪的大事,包括:推出可缩短新股上市结算周期的新股结算平台;有关上市制度的持续完善与扩容,例如允许企业版“同股不同权”公司IPO;拓宽沪深港通的投资范围,尤其是将符合一定条件的第二上市的港股和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纳入港股通投资范围,并称这几件大事如果办成,必将给香港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长期深远的影响,为香港金融业未来10年的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一代标杆式人物退场,港股将何去何从?自2018年1月以来,港股就一路下行,恒生指数从3万3千多点跌到了现在的2万多点,未来港股是否还会“跌跌不休”?
在不少投资者看来,当下的港股可谓是“价值洼地”,今年净买入港股的南向资金总额接近6000亿港元,达到历史之最,叠加企业盈利回升和资金持续流入,港股长期估值折价及赚钱效应不足的局面有望改变,港股明年的投资机会值得期待。
在券商唱多、公募加仓的背景下,港股的关注热度迅速升温。那么,你对港股了解多少了?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港股的几个重要指数。
(1)恒生指数
恒生指数代表的是港股的蓝筹股,由港交所所有上市公司中50家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公司组成,每季度重新选一次。因而恒生指数具有自动完成“新陈代谢”的特性,可反映香港股市的整体水平。随着内地经济迅速发展,恒生指数中中国内地公司的占比越来越高。
(2)H股指数
H股指的是公司在内地注册,却在香港上市,用港币交易的股票。为了衡量这些公司股票的表现,恒生指数公司编制了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建成H股指数。最初的H股指数,只有10只成分股,2017年已扩容变成了50只股票。
(3)香港中小指数
香港中小指数主要投资的是H股和红筹股,也就是主营业务在内地的公司。香港中小指数的“中小”,实际上平均市值规模大约是300亿元,这个规模已达沪深300指数成份股的规模,在A股属于大盘股范畴。
(4)中概互联指数
中概股,全称是中国概念股票,现主要用法是指中国企业在A股之外的股市上市的股票。那么中概互联,就是中概股中的互联网企业。不言而喻,中概互联指数,就是为这些中概互联企业设立的指数,比如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美团等等。
港股前世今生
正所谓“能回溯多远,就能前瞻多远”,以史为鉴,无疑是最好的老师。香港证券交易的历史,可追溯到1866年,但直至1891年香港经纪协会成立,香港才成立了第一个正式的股票市场,标志着港股市场正式诞生。
港股的历史接近150年,其成熟化发展阶段也有大约35年左右。从幼稚到成熟,从满身缺陷到逐步完善,港股的经历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即“传奇”,充满了大起大落的意味。
上世纪中期,香港成为亚太最大的自由港,前所未有的发展自信,推动着香港恒生指数于1964年7月,基数为100点。没来及享受成功的喜悦,就迎来了“三连跳”,1965年银行发生挤提风潮,1966年中国出现变故,1967年香港发生暴动,恒生指数连续三年下跌至最低58点。
1969年至1973年的港股掀起一阵阵狂潮,英、欧、美银行或投资银行纷纷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这片“自由港”,形成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交易所“四足鼎立”的局面,也迎来了港股的狂欢。在1972年至1973年短短的2年间,香港有119家公司上市,1973年底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96家。
这场狂欢在1973年港股泡沫中画上句号。置地公司为推高自身股价,提出每一股置地旧股送5股新股,市盈率达到230倍。之后,市场又发现合和公司等多宗假股票流传,引起投资者不计成本抛售,股价急跌,辗转下跌至1974年12月最低的150点。
20世纪70年代中期,香港推行一连串的金融自由化措施:实现港元与美元挂钩、开放黄金自由进口、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恢复颁发银行牌照,先后撤销外币存款利息税及港元存款利息税。一揽子政策,犹如为港股打入了“强心剂”,港股直线上扬,升势波动持续至1986年底,恒指已升破2000点。到1987年10月,升至3968点。
犹如“疯狂”一般的香港股市,在1987年美国出现股灾后,亦受波及出现了滑铁卢。之后1989年到1990年,恒指升了1倍半。
此后香港股市在经历了1993年“小平南巡”、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袭港等多个历史性事件之后,市场与投资者都日趋成熟。1998年索罗斯攻击香港联合汇率,港基银行挤兑、百富勤倒闭等一连串消息,股市暴跌。究其原因,是港股一直缺乏严格监管,然而真正的监管直到1998年才出现。
转眼到了2000年,7月恒生指数最高升至18125点,是1964年100点的180多倍。这次港股的“泡沫”离我们并不遥远,很多人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为了创造就业,欧美政府认同企业利用股票市场集资,投资新兴概念,带动投资平民化。然而投资银行家作为中介却千方百计把一些完全没有盈利基础的生意包装成“诱人的糖果”,上市集资。随着全球科技泡沫破灭,恒指跌破10000点,2003年非典期间最低为8000多点。
最近20年时间,得益于大量中国内地企业赴港上市,以及中国政府给予投资者的强烈信心,至2006年5月,恒生指数突破17000点心理关口,股市总市值首度超过10万亿元,同时融资额也超过日本股市,位居亚洲第一。2007年11月初,恒生指数收于31958点,创了历史新高。
香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枢纽作用,推动着资本市场创新发展,也巩固着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随着蹄疾步稳的制度机制改革,到交易品种趋于多元,尤其是“沪港深通”里程碑事件等多重机遇的叠加,港股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成熟,港交所也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交易所。
港股的优势和未来
一百余年风云变迁,港股的“传奇”没有落幕,也在续写着新的“故事”,与此同时,“一国两制”下,香港资本市场的独特优势也愈发明显:一是货币的自由兑换,二是独立的司法制度,三是国际接轨的市场制度,四是充足的专业人才,五是公平的税务和优惠的政策。
进入新时代,香港资本市场作为中国内地与境外市场的“超级联系人”,基于拥抱内地市场的基础上,仍有巨大的空间。然而这个有着将近150多岁的港股,也给内地带来不少启发。
首先是投资品种丰富。香港证券市场共有3000多只股票。T+0交易,港股可做多可做空,可投资的品种非常丰富,可投资很多无可替代的行业龙头股。
其次是港股投资价值更大,港股的股票价格更低,分红率更高。
而且,港股T+0当天回转交易,不限涨跌幅。投资者当日买入股票,如果发现做错方向,可立即平仓减少损失。同时港股不受10%涨停限制,香港客户在A股涨停后仍然可以自由买入H股T+0套利赚钱。
2021年为“十四五”开局之年,伴随而来的是新格局、新优势的重塑,不可避免两个趋势:一是中国资本市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二是中国资本市场在全球的影响力扩大。而港股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资本枢纽,则可提供不少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高效透明的经营环境
香港作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对海外及本地机构一视同仁,国际金融客户可无限制地进行投融资活动,资金可自由进出,为香港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创造有利条件。
二.法制精神和健全的法制法规
香港约有1000条以上的法规,涉及各层面,并根据新的发展情况,不断完善和增加有关法规,使香港的运作等有法可依,提高经商的透明度、可预见性及保障性。
三.金融监管严格务实并符合国际标准
香港特区政府一方面遵守国际标准,但另一方面尽量减少无谓的手续、减轻金融机构的负担,务求在维持商业操作灵活性及促进市场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四.现代化金融基础设施
高效和现代化的金融基础设施对金融中心的发展是很重要的,香港金融业的基础设施不断改进。
五. 金融、法律及会计人才集聚
除了在本地培训人才外,香港依托宽松的入境政策及国际化的生活环境,吸纳了不少海外金融专才。香港在金融服务及专业服务方面可谓不乏熟悉海外运作的专才,香港目前拥有的特许财务分析师逾3000人,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及英国,会计师为25000人,事务律师及大律师分别达5000人和1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