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古天乐小学”荒废的事儿,又被拿出来炒了一波。
此前,遵义的网友在短视频平台发视频称,遵义的红光古天乐小学已经荒废,期间也有不少网友来报,自己家乡的古天乐小学也有不同程度的荒废。
有人大呼可惜,也有不少娱乐博主借此来攻击古天乐假慈善,甚至不乏各种阴谋论。
其实大可不必,慈善这事儿,“问迹不问心”,“古天乐小学”的冠名也无可指摘,毕竟各种“邵逸夫楼”、“田家炳中学”也是名满中国了。
主导捐赠事宜的慈恩基金会的数据显示,古仔从2009年至今,已经捐了4056万港币,合计121所学校。
现在被爆荒废的学校建于2009年,古仔捐了18万港元,地方政府配资62万建设的,是古仔最早捐助的8所学校之一,从学校的建设来看,还是很不错的,现在荒废了,也确实挺可惜。
但其实,这事儿在全国各地都在发生。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有25.1万个小学(含9.3万个小学教学点),比2019年少了8369个,而与2001年相比,减少的小学数量则达到了24万所。
也就是说,20年的时间里面,近一半的小学,已经没了。
红光小学所在的贵州省,也是接受各种捐赠学校最多的省份里,近10年的小学数量,已经由2001年的15412所减少到了9633所,减少幅度超过了三分之一。
而在未来,可能还有更多的学校,面临被裁撤的命运。
这么好的学校为啥荒了呢?
其实也并不难解答,缺人。
从数据上来看,2020年的小学招生人数1808.09万,比2019年减少60.95万人。
猫哥咨询了一位在老家的一个小学老师,最近她也陷入到有点迷茫的状态,因为她可能将进入十几年职业生涯的第三所学校任教。
她参加工作时是在一所乡村小学,本来学生就不多,随后的两年就进入招生困难阶段,最终不得不取消了这个小学,她被分流进入一个乡镇小学,几年过去了,这个乡镇小学面临的也是相同的命运,被合并也是迟早的事情。
今年的新招生的班级里,最少的班只有5个孩子,这个班面临的可能是老师比学生多。
不想生这事儿,大家已经说倦了,即便是各种政策的利诱,比如产假,也没啥用,2020年的人口出生率,创下了43年来的新低。
按照人口的趋势,这几年招收的学生还是2015前的孩子,并不会面临断层,甚至未来两年还可以有一个入学人数的小高峰,但是在那之后,可能就要面临一个断层了。
孩子越来越少,自然也就不需要那么多小学了。
更确切地说,是不需要那么多的乡村小学。
有一组更值得玩味的数据:
2001年的小学在校生有1.25亿,其中城市有1680.88万,城镇有2259.79万,乡村有8604.8万,乡村的学生占据了绝大多数,到了2011年,乡村学生已经少了一半多,只有4065.2万了。
到了2020年,1.07亿的在校小学生,只有2450.48万的学生还在乡村,学生都哪儿去了呢?
去了城里,同期的城市和城镇的在校生,双双突破了4000万。
如果平均下来,差距就更大了,乡村小学的校均在校生148人,城镇小学为780人,城市小学为1364人,已经有了近10倍的差距。
差距是怎么拉开的呢?
中国的城镇化率的变化很快,2011年的城镇化率只有37.66%,而2020年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已经到了45.4%,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89%。
而一些学校就在城镇化的路上,自然而然地没了。
那些高学历的“新农民工”基本上市拖家带口在城里落户,他们的孩子获得了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对于这批孩子来讲,乡村更是回不去的故乡,而在城市里,他们又成了未来楼市的后备力量。
从2001年开始,小学的数量就已经开始减少了,这几年更是小学合并的高峰期,当然,更多的是乡村小学的撤销或者合并,有些偏远的地方只能保留“小学教学点”。
小学教学点也是近10年来出现的概念,就是那些仍然被保留但学生人数已经不过百的“小学”,甚至很多地方已经年级都凑不齐了,如果入学人数继续减少,这些小学教学点都难以保留。
再看古天乐近几年的捐赠,虽然仍然专注于偏远山区的教育,但已经不再是小学的建设,而是转向一些成熟的学校,捐建教学楼和宿舍楼了。
而对于这些学校来讲,改善条件,成为了当务之急。
而这种结果,更是“卷”出来的。
今年高考前夕,衡水中学的一位同学在演讲中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大城市里的白菜”。
但,“乡下的猪想要拱到城里的白菜”又谈何容易。
内卷更是从小培养的:
城市的家长们“鸡娃”,不仅学区房什么的买起来,8万块才能撑起来一个暑假;
城镇的家长们,痛斥“鸡娃”,但有能力的还是把孩子搞到城市中去,留下来的,也开始为孩子物色着补习班;
乡村的家长,则更愿意把孩子送到城镇里去,而留下来的,不少家长最终也只能是一句话:“老师,他不听话,可以动手”。
在内卷里,剩下的2000多万乡村的孩子最没有优势。
缺房子吗?
不缺,10年间,学生没增多少,学校也撤了不少,而总的校舍面积从5.69亿㎡增长到了8.46亿㎡,可以说是条件改善了不少。
缺硬件吗?
也不缺,在一些农村地区,地方上可没少在学校上下本钱,各种硬件条件都不差,甚至一些小乡镇的小学里面也能实现多媒体全覆盖。
缺啥,缺教育资源。
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一个小学都能让全国顶尖大学的研究生蜂拥,但是一些乡村小学,一些老师根本搞不定那些高科技,不少硬件都是闲置,有些地区开出了相对更高的条件甚至吸引不来一些本该下乡的公费师范生。
教育集中对于乡村的孩子来讲,确实算是一件好事儿,虽然一些偏远山区的条件仍就比较艰苦,但是教育集中,还是能够为改善教育条件和质量,提供更多的优势条件。
对于学生来讲,拼不了课外培训,那就得拼自己,无论是拼时间还是拼身体,为了成绩,总得作出点牺牲;拼不了眼界可以拼努力,总归是希望能够获得更高的出头机会。
倒是最近,在线教育回归公益性质,让内卷的脚步稍停下来,让城里的孩子喘口气,也让乡村孩子获得了更多的可能性。
现在大家都清楚,学校可以撂荒,但是孩子不能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