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创投吴曼:享受投资带来的成就感,做自己熟悉的事

原创 2019-8-21 话题分类:综合
摘要: 享受投资带来的成就感,做自己熟悉的事


从2006年投身中国宽带产业基金,到2009年做云计算和大数据投资,再到2015年初成立十方创投,十余年间,吴曼经历了从投后到投中,再到投前的路径转变。



作为十方创投的创始人,吴曼瞄准物联网行业,大手笔投资了爱上集团、迪奥科技、秀豹科技等近十家物联网创新企业。在吴曼看来,物联网时代,不会再出类似BAT这样的赢者通吃的巨头公司,而是在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可能出现独角兽。而十方创投的目标就是找到这些潜在的独角兽,“扶上马,送一程”。



1

以场景为切入点,不过度追求技术领先性


毋庸置疑,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谁拥有新技术谁就能在市场中抢占先机。这也是为什么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如此火爆的原因。然而十方创投却有点特别,它们不过度追求技术领先性,更加注重场景的重要性。


做早期投资时常会碰到这样的痛点:一些项目技术十分领先,但是市场还没有完全接受这个过程,技术运用的场景不明确,无法实现很好的落地应用。对于这种情况,吴曼认为,从投资角度需要换一个思路,就是不过度去追求技术的领先性,而是找到技术应用的落地场景。这也是十方创投一直秉持的投资逻辑。


青峰财经了解到,十方创投的主投领域,是以新科技、新技术为依托的一些场景的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迪奥科技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项目。该公司运利用AI、大数据、物联网技术赋能电力行业,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吴曼坦言:“迪奥的技术并没有多高精尖,但是,他们把这些技术很好地应用到电力行业中,帮助企业提升效能,这创造的价值就大了。”据了解,如今迪奥科技已经将他们的技术应用到更多的行业当中。



2

瞄准物联网,用田忌赛马的形式培育独角兽企业


“我觉得物联网是一个特别完美的事物,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网,而是结合所有的新科技和场景之间的一个桥梁”。


吴曼指出,在4G时代,人们的生活已经开始网格化,通过一部手机,人们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而到了5G时代,人们的生活将彻底被网格化,实现人人、人物、物物之间的连接。汽车、住房、办公一切都有可以纳入网络。


“十方的英文名叫Tenplus,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在物联网的基础上,去叠加相应的行业、产业和场景。


那选择什么样的企业去投资呢?吴曼有自己的投资逻辑,首先要对物联网这个行业有了解,能够对这种技术叠加活学活用,这样加上资本的助力,企业能够往前走得更快一点。


对于被投项目,十方创投更愿意将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一个长期的陪跑者。他们做了很多超出资本工作范围的细致工作。不只在投资后,而是在投前就会参与、影响,甚至把一些资源对接给企业,不仅对接产业上下游资源,甚至还包括营销和跨界合作资源。


”我们有时会把这些企业放到我们熟悉的赛道,或者我们合作伙伴一些资源赛道里面,让它先跑一跑,用田忌赛马的形式,看一看它是不是真的能够跑得出来。”这种做法被形象地概括为:“扶上马,送一程”。


目前,在物联网领域,十方创投已经在智慧城市、智慧健康、消费升级三大领域进行了布局和投资,华腾物联网、爱上集团、迪奥科技、秀豹科技等企业已逐渐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


“这些企业都有机会发展成物联网细分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3

少走弯路,做自己熟悉的事情


做基金虽然辛苦,但吴曼坦言,她“乐在其中”。


“做基金辛苦之处在于你要永远面临不成熟的项目,不像做企业会越做越好。而且基金管理过程中,通常采用一站负责制,每一个基金管理者都要同时协调处理多项事务。这让每个基金管理者看起来都像是一个超算中心,要并行处理很多事情。但是我还是挺享受这个过程中的小小成就感,不管是募投管退哪个环节吧!这大概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吧!因为爱呢,所以才会享受其中。


一个基金的生命周期短则五年,长则十年。对于已经成立四年的十方创投来说,明年是一个关键的年份。在投资圈,素有“三年定生死”的说法,吴曼自嘲好在十方创投没有遇到生存问题。


如何在投资上不犯错?对于这个问题,吴曼表示,还是要“做自己熟悉的事”。


“在自己熟悉的区域里面做一些创新、叠加、提升、迭代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她表示:如今,物联网把各个行业都连接起来,赛道更细,价值空间更大,在每一个领域都或将出现独角兽企业,这也给投资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以下是吴曼部分精彩观点,青峰财经根据采访实录整理:


物联网是一张天罗地网,是连接新科技和场景之间的桥梁


我个人经历其实是从硬件到软件,再到网络这样一路发展过来的。惠普做的是硬件,微软做的是软件,网通是运营商,做的是基础设施。后来我做投资,主要投TMT,投的更多的是偏技术品类,比较前沿的科技品类的项目。


为什么现在我看好物联网?我觉得物联网是一个特别完美的,去结合所有的新科技和场景之间的一个桥梁,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网。


物联网其实跟消费互联网有类似的地方。回顾一下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刚开始互联网只是一个信息网,就是搜狐、新浪、网易那个三大门户年代。随着电信的发展,人们能够从最初的拨号上网到现在宽带上网,随着2G、3G、4G的发展,互联网也有了巨大的变化。实际上3G推动了消费互联网的发展,有了3G的基础设施,我们每天可以使用各种APP来提高生活品质和效率。


到了4G的时候,互联网变成了一个云网,人们只要带一部手机就可以出门了,带着手机,就可以走遍天下。4G将人们的生活网格化了,其实还没有被完全网格化的是就是我们周边的环境。你的汽车还没有联网,你的住房还没有联网,你的整个办公还没有真正地联网。


这时候5G应需而生,5G真的是那种天罗地网的感觉,可以很好的把人人、人物、物物之间进行连接。5G可以让一些创业公司,一些巨头公司重新去调整、定位,甚至重生。说白了,到了5G物联网时代,各个行业都有机会用被重新调整一遍。


2013-2015年那段时间,智能硬件非常火,但是这种火很快就熄灭了?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智能硬件没有真正做到联网。所谓的智能手表、手环,以及一些智能穿戴,还都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因此,它的生命力就会有限。它的成本不能高,高了没人买,网络连接能力差,人们很快的就发现了这些缺陷。


但是到了5G的时候,所有模组的成本可以大幅下降了,传感器也可以更灵敏了。物物相连,人物相连成为可能,而且不再是孤立的,你是用三星的手表,我是用苹果的手表,它们之间是可以对话的,是可以相通的,包括它跟你的手机都是可以相通的,所有数据是可以横向打通的。这个时候,我们再谈物联网就有了很多想象空间。


2017-2018年我们都在谈短视频。短视频应运而生是来源于什么?是4G带来的资费下降。坐地铁的时候,你会发现大家都在看视频。大家不在意流量的问题,因为包流量,一个月10个G,怎么看都行。


有网络以来这二三十年,科技和人文是滚动发展的。科技改变生活,很多时候生活也改变科技。在中国人们APP的使用频率会比香港、会比美国都要高。一方面是我们的人口红利,另外一方面中国人太聪明了,我们有很多的创造力,要在这上面体现出来。但对于美国人来讲,他们已经习惯了那种程式化的生活,他们不习惯于叫外卖,他们习惯自己开车去买。所以这跟生活方式等因素都有关系,所以人文与科技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物联网一被提出来,我们是非常地兴奋,因为这个恰好是我们十方创投的立足点,也是我们想去追求的。我们不是投一个纯技术类的公司,我们是依托于这些技术的叠加去找到这个行业的创新增长点。


物联网时代每一个细分领域都会出现独角兽


其实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和物联网,他们的变化都是等量的,但是物联网为什么现在大家突然间都是好像感觉它变成了一个大风口,是因为它的覆盖面更广泛。


互联网带来的是家家户有www了,移动互联网是我们吃喝住行,人人都有了。但是物联网真的是各个行业都有了,你只要是有机器的,有人的,都能给你连接起来了,物联网即将创造的价值的想象空间太大了,赛道也更细分。


看下你的手机你所有的APP无非就是几大类,头部都已经在那儿了,但是如果去看传统产业,那个细分还是蛮多的。你看A股上市公司,其实每一家公司都是不同的。


所以,物联网更有想象空间,真的是万物互联,这条路比较长,而且它对于创业者来讲,对于投资机构来讲,对于从业者来讲,拼横向资源就更有挑战。不是说单纯地买流量就可以了,还要想怎么去打通。


举几个例子,我们投的迪奥科技这家公司,他们做算法解决方案,它本身的技术在市场上同质化的竞品非常之多,已经是一个红海了,但是它可以落脚在电力。


然后我们投的爱上集团,它的落脚点在交通,它是可以这样细分的,你在这个细分领域就有机会做到头部。


我们还投了一个养老的项目,抛开东软这种大公司,他们现在已经算是养老信息化里面做得最好的公司了,他们才做了两年,已经是服务商里面体量最大的公司了。他们很容易做到头部,这时候就是卡位了,所以他必须要行业的经验和资源,它的价值才能够出来。


所以,物联网时代不太会出现像BAT这种公司了,但是,在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可能长出独角兽,甚至一个省都有可能出现独角兽,因为中国太大了。


创立港京共创基金,整合香港的人才和技术与内地的产业对接


其实是蛮偶然一个机会,和朋友一起参与创立港京共创基金。因为我是香港科大的EMBA,在那儿读书的时候,跟香港科大的一些创业者有过交流,也看到香港的这些创业者的一些问题,希望帮他们更好地对接内地的一些资源,恰好当时我跟几个其他机构的合伙人大家一拍即合,都是在香港读过书,或者在那儿生活过、工作过,我们就说正好赶上香港回归20周年,我们也本着情怀做点事情。于是,大家就一起发起了港京共创基金,去做一些科技投资,希望起到一个桥梁作用。


我们以香港为一个契机、为一个载体,联合香港科大、中文大学、港大、香港理工这几所香港本地院校的一些研究所,我们跟他们进行一些合作,再和香港的科学园、数码港的一些官方孵化器、产业园去对接,把他们的一些项目和内地的一些产业资源横向打通,我们在这当中寻找到一些创业投资的机会。


香港是一个蛮特别的地方,它既是一个金融港,又是一个人才港,但是这几年香港经济出现下行的情况,有点低迷。香港的很多年轻人找不到出路。


一方面,因为岛国效应,那个地方太狭窄了,虽然它的商业、金融体系都非常完善和发达,但是找不到出口。另一方面,香港又是一个全英文的环境,聚集了很多人才,包括欧美人才,它有很好的一些技术的前沿的落脚点。


在看国内创业环境很浓厚,营商环境也非常好,我们想着怎么样能够更快一步,把香港做成一个双创的桥头堡,探索一个共创模式。我们在当地聚集了一些企业家,募集了1亿港币,不是很多,希望能共同做一些桥梁性、推动性的工作,做一些早期投资。


目前我们已经做了三年,效果还不错。我们第一年做了一个48小时的路演大赛,像马拉松一样,蛮有意思,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且得到香港创科局的支持。


因为香港市场比较小,香港的一些项目肯定是要通过一些平台去走到产业当中,我们一直在探索这个结合点。所以我们现在想做一些批发的工作,有目的的进行一些对接。


我们现在创始团队里面集中了香港这四所比较顶尖的院校的一些校友资源,然后跟研究所的教授进行对接。


今年我们以港京的名义,我们参加了香港科大百万奖金的创新大赛。把这些力量集合起来的话,对我们做项目投资是一个非常好的助力。


做投资,对创业者要“扶上马,送一程”


在我看来,创业者分两类,一类是自带独角兽光环的创业者,他即使今天干不成,迟早他也是能干成的,因为他骨子里面是有这个基因的。就好像我们说的学霸,人家不复习依旧是学霸。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普通人,只能靠勤能补拙来提升自己。


这个时候,就要看我们立足在哪个赛道了,我们是顺势而为,还是另辟蹊径,这个其实挑战蛮大的。于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就会看到大多数的创业者,其实有时候他是入错行了,因为他拿自己的短板去打别人的长板了。比如说一个技术工程师,他非要去做外卖这个生意,他的代码写得再好,他的地推能力不强,他就是干不过美团。


我们十方创投就试图在搜寻项目的时候,去找到在这个行业里面,他真正懂这个行业的。尤其是技术叠加到这个场景,他必须懂那个场景。


首先要对这个行业有了解,然后又能够对技术活学活用,这样的人加上资本的助力,很多时候他是能够往前走得更快一点,最起码比同行的竞品要稍微快出半步。咱不能说大踏步地把人甩几条街,这太难了,能快半步就可以了,快半步就能占到一个先机。


所以做投资的时候,我有这两个切入点:一个是从行业本身,另外一个从人的本身。所以我们对一些创业者,甚至会给他提供一些命题作文,而不是撒种子式的投了你,然后我就静待花开。我们要扶上马,送一程。那这个马我们得先去筛一下,骑马的人我们筛一下,然后这个路我们也得稍微筛一下,这样的话才能够扶上马送一程。


很多时候我们会给他做命题作文,你已经看到这么一个点,咱们往深一步探讨,你走这一条道的时候它还会有几个岔口,哪个岔口走得可能更长远一点。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做了很多比较细致的工作,已经超越了一个早期投资机构应该做的工作。这个工作而不单纯的是在投后,而是可能在投前我们就会参与、影响,甚至把一些资源先对接给他。甚至,我们会把它放到我们熟悉的赛道,或者我们合作伙伴一些资源赛道里面,让它先跑一跑,用田忌赛马的形式,看一看他是不是真的能够跑得出来。


大多数的创业者其实还都是普通人。普通人就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教育带给我们惯性的这种思维定式,就是我们更善于去做命题作文,开放题目对大多数人来讲还是蛮难的。所以我们也希望去找到这个结合点,就是在一个明确的赛道当中,我们怎么样去找到合适的人、合适的团队,合适的技术我们把它真正地叠加起来。十方这四年在这个领域是比较稳扎稳打地去找到叠加的结合点,因为我们相信,叠加后它是能够去绽放的。所以我们干了很多已经是超乎投资本身的事情,就是更多的还是帮助他,乃至帮他去找团队,帮他去梳理它的架构,甚至产业资源。


我们经常带着我们的投资项目去走访一些大企业,不是简单地带他们去参观、游览,而是真正的交流,交流完了之后,是要分几个组去沟通、去对接,去碰撞。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对项目负责,且带来价值的投资人应该做的事,反正这四年我们干的就是一个plus的事。


享受投资带来的成就感,做自己熟悉的事


做十方之前我曾经问过自己,我有没有勇气独立去做一只基金,虽然开始的时候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但是整个过程还是让我挺兴奋的,而且这种兴奋度一直都保持下来。


说实在的,我挺享受投资的整个过程的。这个也是蛮重要的一点,爱一行干一行嘛!因为爱呢,所以才会享受其中,虽然这里面杂事也挺多,有时候也有一些不太愉快的事情,但是大多数情况,不管是募投管退的哪个方面,我还是比较享受这当中的一些小小的成就感。


干这行十几年了,自己可能定力也会更强一些,不太会受到跟风的这种影响。


2018年区块链非常热,当时我学习了很多,但是没看明白,所以一个区块链项目也没投。当时我们团队里面有人说我OUT了,说我会被时代抛弃的,我当时还是挺受刺激的。


我大概反思了半个晚上,我是不是真的OUT了,是不是真的成为了“古典”投资人。周边很多同行都已经出手在投区块链了。第二天我跟团队交流,我说这事我不能干,因为我没有办法说服我自己,这可能也是跟我个人的性格有关系,我的定力可能比较强,我觉得某种角度上这也是女性投资人和男性投资人的差别。


今年年初一个圆桌论坛上大家谈资本寒冬,我就说其实冬天年年都有,寒不寒的真的就是冷暖自知,如果你觉得冷了就穿秋裤,再冷就穿毛裤,还不行把棉裤、羽绒裤都穿上。如果说非要在冬天的时候裸奔,那就真的谁也救不了了。


整个创投圈貌似从2014年开始就在谈资本寒冬,也喊了几年了。最关键的是这个时候你自己的内功够不够强,自己的保暖措施做得够不够。


赛道很多,如何才能不犯错。最重要的一点是做自己熟悉的事。其实现在开始对于一些有产业背景的投资人是非常好的一个契机。在你熟悉的领域,做任何事,甭管创业也好,投资也好,做企业也好,肯定还是要在自己熟悉的区域里面,做一些创新、叠加、提升、迭代的事情,这个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本文为“知顿平台”(https://www.zdone.com)投稿文章,作者:小北,责编:青青,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文章原始来源。如有疑问,请您联系我们。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知顿slogan
2019-08-21 09:31:03
十方创投吴曼:享受投资带来的成就感,做自己熟悉的事
综合 原创


从2006年投身中国宽带产业基金,到2009年做云计算和大数据投资,再到2015年初成立十方创投,十余年间,吴曼经历了从投后到投中,再到投前的路径转变。



作为十方创投的创始人,吴曼瞄准物联网行业,大手笔投资了爱上集团、迪奥科技、秀豹科技等近十家物联网创新企业。在吴曼看来,物联网时代,不会再出类似BAT这样的赢者通吃的巨头公司,而是在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可能出现独角兽。而十方创投的目标就是找到这些潜在的独角兽,“扶上马,送一程”。



1

以场景为切入点,不过度追求技术领先性


毋庸置疑,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谁拥有新技术谁就能在市场中抢占先机。这也是为什么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如此火爆的原因。然而十方创投却有点特别,它们不过度追求技术领先性,更加注重场景的重要性。


做早期投资时常会碰到这样的痛点:一些项目技术十分领先,但是市场还没有完全接受这个过程,技术运用的场景不明确,无法实现很好的落地应用。对于这种情况,吴曼认为,从投资角度需要换一个思路,就是不过度去追求技术的领先性,而是找到技术应用的落地场景。这也是十方创投一直秉持的投资逻辑。


青峰财经了解到,十方创投的主投领域,是以新科技、新技术为依托的一些场景的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迪奥科技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项目。该公司运利用AI、大数据、物联网技术赋能电力行业,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吴曼坦言:“迪奥的技术并没有多高精尖,但是,他们把这些技术很好地应用到电力行业中,帮助企业提升效能,这创造的价值就大了。”据了解,如今迪奥科技已经将他们的技术应用到更多的行业当中。



2

瞄准物联网,用田忌赛马的形式培育独角兽企业


“我觉得物联网是一个特别完美的事物,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网,而是结合所有的新科技和场景之间的一个桥梁”。


吴曼指出,在4G时代,人们的生活已经开始网格化,通过一部手机,人们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而到了5G时代,人们的生活将彻底被网格化,实现人人、人物、物物之间的连接。汽车、住房、办公一切都有可以纳入网络。


“十方的英文名叫Tenplus,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在物联网的基础上,去叠加相应的行业、产业和场景。


那选择什么样的企业去投资呢?吴曼有自己的投资逻辑,首先要对物联网这个行业有了解,能够对这种技术叠加活学活用,这样加上资本的助力,企业能够往前走得更快一点。


对于被投项目,十方创投更愿意将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一个长期的陪跑者。他们做了很多超出资本工作范围的细致工作。不只在投资后,而是在投前就会参与、影响,甚至把一些资源对接给企业,不仅对接产业上下游资源,甚至还包括营销和跨界合作资源。


”我们有时会把这些企业放到我们熟悉的赛道,或者我们合作伙伴一些资源赛道里面,让它先跑一跑,用田忌赛马的形式,看一看它是不是真的能够跑得出来。”这种做法被形象地概括为:“扶上马,送一程”。


目前,在物联网领域,十方创投已经在智慧城市、智慧健康、消费升级三大领域进行了布局和投资,华腾物联网、爱上集团、迪奥科技、秀豹科技等企业已逐渐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


“这些企业都有机会发展成物联网细分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3

少走弯路,做自己熟悉的事情


做基金虽然辛苦,但吴曼坦言,她“乐在其中”。


“做基金辛苦之处在于你要永远面临不成熟的项目,不像做企业会越做越好。而且基金管理过程中,通常采用一站负责制,每一个基金管理者都要同时协调处理多项事务。这让每个基金管理者看起来都像是一个超算中心,要并行处理很多事情。但是我还是挺享受这个过程中的小小成就感,不管是募投管退哪个环节吧!这大概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吧!因为爱呢,所以才会享受其中。


一个基金的生命周期短则五年,长则十年。对于已经成立四年的十方创投来说,明年是一个关键的年份。在投资圈,素有“三年定生死”的说法,吴曼自嘲好在十方创投没有遇到生存问题。


如何在投资上不犯错?对于这个问题,吴曼表示,还是要“做自己熟悉的事”。


“在自己熟悉的区域里面做一些创新、叠加、提升、迭代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她表示:如今,物联网把各个行业都连接起来,赛道更细,价值空间更大,在每一个领域都或将出现独角兽企业,这也给投资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以下是吴曼部分精彩观点,青峰财经根据采访实录整理:


物联网是一张天罗地网,是连接新科技和场景之间的桥梁


我个人经历其实是从硬件到软件,再到网络这样一路发展过来的。惠普做的是硬件,微软做的是软件,网通是运营商,做的是基础设施。后来我做投资,主要投TMT,投的更多的是偏技术品类,比较前沿的科技品类的项目。


为什么现在我看好物联网?我觉得物联网是一个特别完美的,去结合所有的新科技和场景之间的一个桥梁,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网。


物联网其实跟消费互联网有类似的地方。回顾一下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刚开始互联网只是一个信息网,就是搜狐、新浪、网易那个三大门户年代。随着电信的发展,人们能够从最初的拨号上网到现在宽带上网,随着2G、3G、4G的发展,互联网也有了巨大的变化。实际上3G推动了消费互联网的发展,有了3G的基础设施,我们每天可以使用各种APP来提高生活品质和效率。


到了4G的时候,互联网变成了一个云网,人们只要带一部手机就可以出门了,带着手机,就可以走遍天下。4G将人们的生活网格化了,其实还没有被完全网格化的是就是我们周边的环境。你的汽车还没有联网,你的住房还没有联网,你的整个办公还没有真正地联网。


这时候5G应需而生,5G真的是那种天罗地网的感觉,可以很好的把人人、人物、物物之间进行连接。5G可以让一些创业公司,一些巨头公司重新去调整、定位,甚至重生。说白了,到了5G物联网时代,各个行业都有机会用被重新调整一遍。


2013-2015年那段时间,智能硬件非常火,但是这种火很快就熄灭了?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智能硬件没有真正做到联网。所谓的智能手表、手环,以及一些智能穿戴,还都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因此,它的生命力就会有限。它的成本不能高,高了没人买,网络连接能力差,人们很快的就发现了这些缺陷。


但是到了5G的时候,所有模组的成本可以大幅下降了,传感器也可以更灵敏了。物物相连,人物相连成为可能,而且不再是孤立的,你是用三星的手表,我是用苹果的手表,它们之间是可以对话的,是可以相通的,包括它跟你的手机都是可以相通的,所有数据是可以横向打通的。这个时候,我们再谈物联网就有了很多想象空间。


2017-2018年我们都在谈短视频。短视频应运而生是来源于什么?是4G带来的资费下降。坐地铁的时候,你会发现大家都在看视频。大家不在意流量的问题,因为包流量,一个月10个G,怎么看都行。


有网络以来这二三十年,科技和人文是滚动发展的。科技改变生活,很多时候生活也改变科技。在中国人们APP的使用频率会比香港、会比美国都要高。一方面是我们的人口红利,另外一方面中国人太聪明了,我们有很多的创造力,要在这上面体现出来。但对于美国人来讲,他们已经习惯了那种程式化的生活,他们不习惯于叫外卖,他们习惯自己开车去买。所以这跟生活方式等因素都有关系,所以人文与科技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物联网一被提出来,我们是非常地兴奋,因为这个恰好是我们十方创投的立足点,也是我们想去追求的。我们不是投一个纯技术类的公司,我们是依托于这些技术的叠加去找到这个行业的创新增长点。


物联网时代每一个细分领域都会出现独角兽


其实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和物联网,他们的变化都是等量的,但是物联网为什么现在大家突然间都是好像感觉它变成了一个大风口,是因为它的覆盖面更广泛。


互联网带来的是家家户有www了,移动互联网是我们吃喝住行,人人都有了。但是物联网真的是各个行业都有了,你只要是有机器的,有人的,都能给你连接起来了,物联网即将创造的价值的想象空间太大了,赛道也更细分。


看下你的手机你所有的APP无非就是几大类,头部都已经在那儿了,但是如果去看传统产业,那个细分还是蛮多的。你看A股上市公司,其实每一家公司都是不同的。


所以,物联网更有想象空间,真的是万物互联,这条路比较长,而且它对于创业者来讲,对于投资机构来讲,对于从业者来讲,拼横向资源就更有挑战。不是说单纯地买流量就可以了,还要想怎么去打通。


举几个例子,我们投的迪奥科技这家公司,他们做算法解决方案,它本身的技术在市场上同质化的竞品非常之多,已经是一个红海了,但是它可以落脚在电力。


然后我们投的爱上集团,它的落脚点在交通,它是可以这样细分的,你在这个细分领域就有机会做到头部。


我们还投了一个养老的项目,抛开东软这种大公司,他们现在已经算是养老信息化里面做得最好的公司了,他们才做了两年,已经是服务商里面体量最大的公司了。他们很容易做到头部,这时候就是卡位了,所以他必须要行业的经验和资源,它的价值才能够出来。


所以,物联网时代不太会出现像BAT这种公司了,但是,在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可能长出独角兽,甚至一个省都有可能出现独角兽,因为中国太大了。


创立港京共创基金,整合香港的人才和技术与内地的产业对接


其实是蛮偶然一个机会,和朋友一起参与创立港京共创基金。因为我是香港科大的EMBA,在那儿读书的时候,跟香港科大的一些创业者有过交流,也看到香港的这些创业者的一些问题,希望帮他们更好地对接内地的一些资源,恰好当时我跟几个其他机构的合伙人大家一拍即合,都是在香港读过书,或者在那儿生活过、工作过,我们就说正好赶上香港回归20周年,我们也本着情怀做点事情。于是,大家就一起发起了港京共创基金,去做一些科技投资,希望起到一个桥梁作用。


我们以香港为一个契机、为一个载体,联合香港科大、中文大学、港大、香港理工这几所香港本地院校的一些研究所,我们跟他们进行一些合作,再和香港的科学园、数码港的一些官方孵化器、产业园去对接,把他们的一些项目和内地的一些产业资源横向打通,我们在这当中寻找到一些创业投资的机会。


香港是一个蛮特别的地方,它既是一个金融港,又是一个人才港,但是这几年香港经济出现下行的情况,有点低迷。香港的很多年轻人找不到出路。


一方面,因为岛国效应,那个地方太狭窄了,虽然它的商业、金融体系都非常完善和发达,但是找不到出口。另一方面,香港又是一个全英文的环境,聚集了很多人才,包括欧美人才,它有很好的一些技术的前沿的落脚点。


在看国内创业环境很浓厚,营商环境也非常好,我们想着怎么样能够更快一步,把香港做成一个双创的桥头堡,探索一个共创模式。我们在当地聚集了一些企业家,募集了1亿港币,不是很多,希望能共同做一些桥梁性、推动性的工作,做一些早期投资。


目前我们已经做了三年,效果还不错。我们第一年做了一个48小时的路演大赛,像马拉松一样,蛮有意思,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且得到香港创科局的支持。


因为香港市场比较小,香港的一些项目肯定是要通过一些平台去走到产业当中,我们一直在探索这个结合点。所以我们现在想做一些批发的工作,有目的的进行一些对接。


我们现在创始团队里面集中了香港这四所比较顶尖的院校的一些校友资源,然后跟研究所的教授进行对接。


今年我们以港京的名义,我们参加了香港科大百万奖金的创新大赛。把这些力量集合起来的话,对我们做项目投资是一个非常好的助力。


做投资,对创业者要“扶上马,送一程”


在我看来,创业者分两类,一类是自带独角兽光环的创业者,他即使今天干不成,迟早他也是能干成的,因为他骨子里面是有这个基因的。就好像我们说的学霸,人家不复习依旧是学霸。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普通人,只能靠勤能补拙来提升自己。


这个时候,就要看我们立足在哪个赛道了,我们是顺势而为,还是另辟蹊径,这个其实挑战蛮大的。于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就会看到大多数的创业者,其实有时候他是入错行了,因为他拿自己的短板去打别人的长板了。比如说一个技术工程师,他非要去做外卖这个生意,他的代码写得再好,他的地推能力不强,他就是干不过美团。


我们十方创投就试图在搜寻项目的时候,去找到在这个行业里面,他真正懂这个行业的。尤其是技术叠加到这个场景,他必须懂那个场景。


首先要对这个行业有了解,然后又能够对技术活学活用,这样的人加上资本的助力,很多时候他是能够往前走得更快一点,最起码比同行的竞品要稍微快出半步。咱不能说大踏步地把人甩几条街,这太难了,能快半步就可以了,快半步就能占到一个先机。


所以做投资的时候,我有这两个切入点:一个是从行业本身,另外一个从人的本身。所以我们对一些创业者,甚至会给他提供一些命题作文,而不是撒种子式的投了你,然后我就静待花开。我们要扶上马,送一程。那这个马我们得先去筛一下,骑马的人我们筛一下,然后这个路我们也得稍微筛一下,这样的话才能够扶上马送一程。


很多时候我们会给他做命题作文,你已经看到这么一个点,咱们往深一步探讨,你走这一条道的时候它还会有几个岔口,哪个岔口走得可能更长远一点。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做了很多比较细致的工作,已经超越了一个早期投资机构应该做的工作。这个工作而不单纯的是在投后,而是可能在投前我们就会参与、影响,甚至把一些资源先对接给他。甚至,我们会把它放到我们熟悉的赛道,或者我们合作伙伴一些资源赛道里面,让它先跑一跑,用田忌赛马的形式,看一看他是不是真的能够跑得出来。


大多数的创业者其实还都是普通人。普通人就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教育带给我们惯性的这种思维定式,就是我们更善于去做命题作文,开放题目对大多数人来讲还是蛮难的。所以我们也希望去找到这个结合点,就是在一个明确的赛道当中,我们怎么样去找到合适的人、合适的团队,合适的技术我们把它真正地叠加起来。十方这四年在这个领域是比较稳扎稳打地去找到叠加的结合点,因为我们相信,叠加后它是能够去绽放的。所以我们干了很多已经是超乎投资本身的事情,就是更多的还是帮助他,乃至帮他去找团队,帮他去梳理它的架构,甚至产业资源。


我们经常带着我们的投资项目去走访一些大企业,不是简单地带他们去参观、游览,而是真正的交流,交流完了之后,是要分几个组去沟通、去对接,去碰撞。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对项目负责,且带来价值的投资人应该做的事,反正这四年我们干的就是一个plus的事。


享受投资带来的成就感,做自己熟悉的事


做十方之前我曾经问过自己,我有没有勇气独立去做一只基金,虽然开始的时候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但是整个过程还是让我挺兴奋的,而且这种兴奋度一直都保持下来。


说实在的,我挺享受投资的整个过程的。这个也是蛮重要的一点,爱一行干一行嘛!因为爱呢,所以才会享受其中,虽然这里面杂事也挺多,有时候也有一些不太愉快的事情,但是大多数情况,不管是募投管退的哪个方面,我还是比较享受这当中的一些小小的成就感。


干这行十几年了,自己可能定力也会更强一些,不太会受到跟风的这种影响。


2018年区块链非常热,当时我学习了很多,但是没看明白,所以一个区块链项目也没投。当时我们团队里面有人说我OUT了,说我会被时代抛弃的,我当时还是挺受刺激的。


我大概反思了半个晚上,我是不是真的OUT了,是不是真的成为了“古典”投资人。周边很多同行都已经出手在投区块链了。第二天我跟团队交流,我说这事我不能干,因为我没有办法说服我自己,这可能也是跟我个人的性格有关系,我的定力可能比较强,我觉得某种角度上这也是女性投资人和男性投资人的差别。


今年年初一个圆桌论坛上大家谈资本寒冬,我就说其实冬天年年都有,寒不寒的真的就是冷暖自知,如果你觉得冷了就穿秋裤,再冷就穿毛裤,还不行把棉裤、羽绒裤都穿上。如果说非要在冬天的时候裸奔,那就真的谁也救不了了。


整个创投圈貌似从2014年开始就在谈资本寒冬,也喊了几年了。最关键的是这个时候你自己的内功够不够强,自己的保暖措施做得够不够。


赛道很多,如何才能不犯错。最重要的一点是做自己熟悉的事。其实现在开始对于一些有产业背景的投资人是非常好的一个契机。在你熟悉的领域,做任何事,甭管创业也好,投资也好,做企业也好,肯定还是要在自己熟悉的区域里面,做一些创新、叠加、提升、迭代的事情,这个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本文作者:小北

好文章,需要您的鼓励

知顿slogan
下一篇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