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餐饮3.0:后疫情时代下餐饮企业的迭代思考

本文转载自:险峰创 2020-8-27 话题分类:消费
摘要: 疫情之下,2020上半年餐饮业一度遭遇严峻困局:线下堂食营业额下滑,流量与场景的日益碎片化,使大批传统餐饮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餐饮零售化。

疫情之下,2020上半年餐饮业一度遭遇严峻困局:线下堂食营业额下滑,流量与场景的日益碎片化,使大批传统餐饮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餐饮零售化。

如果说“吃”是一门时空生意,如何才能打破时空边界,突破行业天花板?本次「险峰聊聊」,霸蛮创始人张天一提出了零售化、数字化和体验化的“无界餐饮3.0模式”,并分享了他对传统餐饮企业迭代转型的思考。



餐饮的本质:时空生意

回归到餐饮的本质,我们怎么理解“吃”这个事情?餐饮业本质其实是一个时空生意:即食物到底在多长时间和多大空间范围内可以做交付

根据交付时间的长短,将所有餐饮的生意划分为四种模式,对应着不同的空间范围。

模式A:几分钟吃:开店、堂食到店、餐饮连锁

模式B:几小时吃:外卖/外带、到家(赛百味)

模式C:几天内吃:生鲜、超市、菜市场(半径百公里)

模式D:几个月吃:食品、快消品(保质期变长:速冻、复合调味品、方便速食)


四种模式的排列组合构成了不同的餐饮商业模式。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全世界关于吃的商业模式就是15种

对标美国市场餐饮巨头,麦当劳采取了餐饮+外卖/外带模式(模式A+B)。在美国,汽车餐厅(外带)是最主要的销售场景,而不是堂食。星巴克的早期拓城策略是堂食咖啡+咖啡豆零售模式(模式A+D)。星巴克在起初创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罐装咖啡(模式D)的重要玩家,而不光是开店。因为星巴克追求在西雅图单一城市的势能,但是又不愿意丢掉其他城市的市场,所以通过邮购目录的方式把自己的咖啡豆卖到全美国。这些购买咖啡豆的消费者是它在各个城市最早的原点人群,因此星巴克开店很精准,前面的一两个店很容易制造火爆效应,进新城开店的过程会非常顺。

在国内,餐饮企业原来主要是堂食到店的形式,现在他们慢慢接受外卖的模式,并且开始去做预包装食品和半成品菜。特别是最近受疫情影响,我们发现生鲜和到店餐饮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中国2020年第一季度餐饮市场萎缩了将近3000亿人民币,但是生鲜增长了近3000亿抵消了“吃”这个需求在餐饮市场的减少。本质上,还是这么多人要吃这么多顿饭,但是“在哪吃”这个事情被疫情扭曲了


餐饮零售化:用零售思维打破餐饮的时空禁锢

长期以来中国餐饮市场一向比较分散,很难跑出餐饮巨头企业,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餐饮是个服务业,服务本身高度依赖有边界性的“人”,特别是炒菜这种传统的中式餐饮更具备个性化、难以标准化的不稳定属性,这与资本所看重的可标准化、可复制性、快速裂变背道而驰。

第二,餐饮企业的想象空间普遍比较低。传统线下餐饮的利润=利润率*进店人数*转化率*客单价,而餐厅服务时间基本集中于早中晚用餐高峰时段,空间取决于餐厅接待能力,因此那些做得好、估值高的餐饮企业往往是不依赖翻台率的生意(比如喜茶、麦当劳),单店收益没有明显的天花板,才能拉高想象的天花板。因此餐饮企业需要突破的第二点是有多少收入不依赖于翻台率本身


(传统线下餐饮的天花板=利润率*进店人数*转化率*客单价,过于依赖于时间和空间)

而随着近年来新消费观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业内从业者开始认识到,餐饮行业遇到的问题其实是可以交给零售业去解决的。事实上零售业主要有两个特征:供给方面,可实现标准化大规模的生产;需求方面,具有丰富的产品消费场景。因此餐饮的零售化可以通过从供给和需求两端解决传统餐饮业痛点,从而打破时空边界,突破餐饮行业天花板。

针对痛点一,餐饮企业可以通过用零售思维重构餐饮,改革其服务业的本质,摆脱对“人”的要求。方式是要从供给端着手,大幅提升供应链能力。

从现有的头部餐饮企业来看:实际上,能跑出来的餐饮企业,往往都是披了一个餐饮企业的皮,本质上是零售业

比如,麦当劳本质上是全世界最大的卖速冻薯条的公司,速冻薯条是一种零售形态的产品,麦当劳无非是租了一个空间,外加一口炸锅去交付速冻薯条。

再如,海底捞是中国做得最大的餐饮企业,而火锅模式的本质是菜市场生鲜生意,火锅店只是给你一口锅,让你把菜在店里煮熟,但它本身还是个卖菜卖牛羊肉的生鲜生意,拼的是效率,服务是表皮。

还有绝味和周黑鸭,休闲卤味是整个中餐里面率先跑出来的,但它实际就是一个零售化的模型,一盒一盒地去做卤味的交付。

不像上述品类天然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零售品的性质,更多的品类是随着食品生产工艺和供应链的进步,有机会从原来的手工品属性向零售品升级。一方面使一些品类实现“好吃的标准品”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使同一产品穿越不同时空边界成为可能。比如随着高温杀菌工艺的进步,汤包料理的口感风味和标准化程度大幅提升,即使有不同的渠道交付窗口,但是研发和供应链都是一条,对餐饮和零售形成混配,产品能形成一致化,消费者对品牌有稳定的一致性认知。

针对痛点二,零售品具有丰富的消费场景,可以创造多元化的非桌台收入,打破餐饮的空间限制。特别是目前流量与场景的碎片化决定了餐饮与零售的融合,这类新物种代表未来。

如今在流量集中的购物中心,95%以上的品牌算不过来账,很多零售类的店铺在投放完之后是亏钱的。这是因为流量碎片化了,原来存在的商业黄金商圈,它们全在线下,但今天至少有40%的餐饮需求来自于美团、饿了么的平台上,还有一部分餐饮需求被半成品切走了。但租金还是越来越高,流量成本还在变贵。

现在有一个很现实的情况是,餐饮企业三高里面最高的是租金,租金高的原因在于,租金本质是去买线下人流,意味着只有单一的引流方式,所以这个买卖不好做,品牌需要特别强势,像海底捞、喜茶一样自带流量。拿了高租金的地方流量成本很高,非常依赖门店的高周转率。但是线下店的品牌势能一旦下降,消费者的喜好稍微有点变化,就容易出问题。

所以现在不管是付租金,还是付给抖音、或是美团饿了么,基于单一场景去算成本帐可能算不过来。因此,未来餐饮一定是开放式引流,要明确流量从哪来,以及最后他变成你的用户之后,有没有打破边界去做交付。当然,这些还是要基于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体验。

所以总结来看,中国餐饮的三波。第一是餐饮产品标准化,就是产品高度标准化,为快速扩张提供保障,譬如绝味、周黑鸭。第二是餐饮服务个性化,是要提供卓越服务体验、构筑品牌壁垒,比如海底捞;那么第三波我们称作无界餐饮,就是基于零售产品&用户运营突破餐饮门店时空半径。



无界餐饮3.0:零售化、数字化和体验化

其实一开始提到,“吃”如果是一个时空生意,那我们需要做的是能不能积一个品类去把它的时空边界打破掉?比如,消费者所有想吃到米粉的场景都能做交付。一旦这件事情能做到,就能开放式引流了。

开放式引流是无界餐饮的核心,它可以有效解决流量与场景的碎片化问题。不管是公众传媒、朋友圈广告、还是线下店选址,这些都是流量来源。只要是有流量的地方就去搞,最后编制成一张无处不在的交互网络。那么应该如何去做好开放式引流?解决方式是三化:零售化、数字化和体验化。

1.零售化:

零售化是全力扩大预包装零售、小程序自提、小程序外卖等一切非桌台收入形式,从而覆盖更广阔人群,提升用户品牌认知度,主要分为三种形式。第一,连锁餐饮覆盖周边1km用户,树立优质服务形象,建立品牌影响力;第二,外卖O2O覆盖周边3km用户,突破门店覆盖半径,通过社群运营助力门店销售;第三,产品零售覆盖全国用户,借力门店品牌势能,突破餐饮时空及物理边界,实现线上线下融合。


2. 数字化:

数字化是去搭建数据中台,积累私域用户,做自己的CRM。做数字化的原则是不管在哪个场景下去做交易,这些交易背后一定是能带来用户的

拿霸蛮举例,霸蛮今年在做自己的大中台整合。所有的交易最终是不是能够形成自己的私域用户,所有的业务能够以数据化的方式去存在。比如天猫的这份单,能不能整合到我的CRM里,再如美团饿了么这部分交易实际上它不会把用户给你。所以今年的核心就是要推自营外卖,即使会牺牲部分利润,但是如果一个交易没有掌握用户,那么这个东西就没有意义。

具体地,如果看到一个消费者去天猫购买米粉了,霸蛮给他打个标签,只要是在自己的CRM里面,反手给他推一个门店的券,到店消费后推零售券转成零售的用户,从而能追踪一个用户的用户价值。这个价值不是指霸蛮有很多商品消费者多次来消费,而是就是一个产品米粉,但是人会在不同场景下基于不同需求去消费米粉。一个消费者今天半夜10点在家里煮一个自热米粉,这是一类需求,午餐去店里吃又是一个需求,叫外卖也是一个需求。霸蛮希望能够基于一个品类,将一个人不同的需求算单个用户价值的总账,这就是数据化。

3. 体验化:

体验化是指用线下体验店打造极致品牌,反哺全域全通道的零售生态。做体验化是要依托门店进行的。当谈到餐饮零售化时,往往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是否开线下门店。答案是要谨慎开店,选择A类物业/Top 10物业。这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现在洗牌很厉害,品牌方在物业上面有选择权了。

第二,从纯零售的全域全渠道的角度看,门店是一种交付产品的渠道,产品在不同渠道的分发无非是 To C还是 To 门店。逻辑是有流量的地方就去搞,任何想到能吃粉的地方都去做,不管是以抖音短视频、直播、小红书等形式开放式引流,还是以线下门店来做依托。

更重要的是第三个原因,门店是霸蛮整个业务结构里形成壁垒的环节(优势),米粉这个品类归根到底是个跑品牌的事情。在餐饮零售化的逻辑中,开线下门店的意义是什么?和卖鞋、化妆品的逻辑是一样的:门店成为专柜,做品牌做体验,成为品牌壁垒,但产品实际上是可以到处分发的。


霸蛮的线下门店体验为主,并不是交付产品的主要渠道

因此,线下门店其实不是交付产品的重要主渠道,而是打造品牌力的主渠道。品牌美誉度、高复购率将反哺做非店的零售业务,因为这种业务依赖于用户心智和流量。

那么如何依托门店做到体验的差异化竞争?快餐品牌做标准化服务更容易打差异化。因为一家店的核心元素就三个:产品、环境和服务。在产品已经基本实现标准化的情况下,在购物商场里的用餐环境差不多,最后落脚点在服务恰恰是更好做的。因此霸蛮选择了做独特的标准化服务节点,30元提供客单价100元的服务。通过提供皮筋/抱枕,做“米粉圈的海底捞”。

本文为“知顿平台”(https://www.zdone.com)投稿文章,作者:探讨餐饮业的,责编:青青,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文章原始来源。如有疑问,请您联系我们。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知顿slogan
2020-08-27 10:39:40
无界餐饮3.0:后疫情时代下餐饮企业的迭代思考
消费 本文转载自:险峰创

疫情之下,2020上半年餐饮业一度遭遇严峻困局:线下堂食营业额下滑,流量与场景的日益碎片化,使大批传统餐饮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餐饮零售化。

如果说“吃”是一门时空生意,如何才能打破时空边界,突破行业天花板?本次「险峰聊聊」,霸蛮创始人张天一提出了零售化、数字化和体验化的“无界餐饮3.0模式”,并分享了他对传统餐饮企业迭代转型的思考。



餐饮的本质:时空生意

回归到餐饮的本质,我们怎么理解“吃”这个事情?餐饮业本质其实是一个时空生意:即食物到底在多长时间和多大空间范围内可以做交付

根据交付时间的长短,将所有餐饮的生意划分为四种模式,对应着不同的空间范围。

模式A:几分钟吃:开店、堂食到店、餐饮连锁

模式B:几小时吃:外卖/外带、到家(赛百味)

模式C:几天内吃:生鲜、超市、菜市场(半径百公里)

模式D:几个月吃:食品、快消品(保质期变长:速冻、复合调味品、方便速食)


四种模式的排列组合构成了不同的餐饮商业模式。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全世界关于吃的商业模式就是15种

对标美国市场餐饮巨头,麦当劳采取了餐饮+外卖/外带模式(模式A+B)。在美国,汽车餐厅(外带)是最主要的销售场景,而不是堂食。星巴克的早期拓城策略是堂食咖啡+咖啡豆零售模式(模式A+D)。星巴克在起初创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罐装咖啡(模式D)的重要玩家,而不光是开店。因为星巴克追求在西雅图单一城市的势能,但是又不愿意丢掉其他城市的市场,所以通过邮购目录的方式把自己的咖啡豆卖到全美国。这些购买咖啡豆的消费者是它在各个城市最早的原点人群,因此星巴克开店很精准,前面的一两个店很容易制造火爆效应,进新城开店的过程会非常顺。

在国内,餐饮企业原来主要是堂食到店的形式,现在他们慢慢接受外卖的模式,并且开始去做预包装食品和半成品菜。特别是最近受疫情影响,我们发现生鲜和到店餐饮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中国2020年第一季度餐饮市场萎缩了将近3000亿人民币,但是生鲜增长了近3000亿抵消了“吃”这个需求在餐饮市场的减少。本质上,还是这么多人要吃这么多顿饭,但是“在哪吃”这个事情被疫情扭曲了


餐饮零售化:用零售思维打破餐饮的时空禁锢

长期以来中国餐饮市场一向比较分散,很难跑出餐饮巨头企业,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餐饮是个服务业,服务本身高度依赖有边界性的“人”,特别是炒菜这种传统的中式餐饮更具备个性化、难以标准化的不稳定属性,这与资本所看重的可标准化、可复制性、快速裂变背道而驰。

第二,餐饮企业的想象空间普遍比较低。传统线下餐饮的利润=利润率*进店人数*转化率*客单价,而餐厅服务时间基本集中于早中晚用餐高峰时段,空间取决于餐厅接待能力,因此那些做得好、估值高的餐饮企业往往是不依赖翻台率的生意(比如喜茶、麦当劳),单店收益没有明显的天花板,才能拉高想象的天花板。因此餐饮企业需要突破的第二点是有多少收入不依赖于翻台率本身


(传统线下餐饮的天花板=利润率*进店人数*转化率*客单价,过于依赖于时间和空间)

而随着近年来新消费观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业内从业者开始认识到,餐饮行业遇到的问题其实是可以交给零售业去解决的。事实上零售业主要有两个特征:供给方面,可实现标准化大规模的生产;需求方面,具有丰富的产品消费场景。因此餐饮的零售化可以通过从供给和需求两端解决传统餐饮业痛点,从而打破时空边界,突破餐饮行业天花板。

针对痛点一,餐饮企业可以通过用零售思维重构餐饮,改革其服务业的本质,摆脱对“人”的要求。方式是要从供给端着手,大幅提升供应链能力。

从现有的头部餐饮企业来看:实际上,能跑出来的餐饮企业,往往都是披了一个餐饮企业的皮,本质上是零售业

比如,麦当劳本质上是全世界最大的卖速冻薯条的公司,速冻薯条是一种零售形态的产品,麦当劳无非是租了一个空间,外加一口炸锅去交付速冻薯条。

再如,海底捞是中国做得最大的餐饮企业,而火锅模式的本质是菜市场生鲜生意,火锅店只是给你一口锅,让你把菜在店里煮熟,但它本身还是个卖菜卖牛羊肉的生鲜生意,拼的是效率,服务是表皮。

还有绝味和周黑鸭,休闲卤味是整个中餐里面率先跑出来的,但它实际就是一个零售化的模型,一盒一盒地去做卤味的交付。

不像上述品类天然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零售品的性质,更多的品类是随着食品生产工艺和供应链的进步,有机会从原来的手工品属性向零售品升级。一方面使一些品类实现“好吃的标准品”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使同一产品穿越不同时空边界成为可能。比如随着高温杀菌工艺的进步,汤包料理的口感风味和标准化程度大幅提升,即使有不同的渠道交付窗口,但是研发和供应链都是一条,对餐饮和零售形成混配,产品能形成一致化,消费者对品牌有稳定的一致性认知。

针对痛点二,零售品具有丰富的消费场景,可以创造多元化的非桌台收入,打破餐饮的空间限制。特别是目前流量与场景的碎片化决定了餐饮与零售的融合,这类新物种代表未来。

如今在流量集中的购物中心,95%以上的品牌算不过来账,很多零售类的店铺在投放完之后是亏钱的。这是因为流量碎片化了,原来存在的商业黄金商圈,它们全在线下,但今天至少有40%的餐饮需求来自于美团、饿了么的平台上,还有一部分餐饮需求被半成品切走了。但租金还是越来越高,流量成本还在变贵。

现在有一个很现实的情况是,餐饮企业三高里面最高的是租金,租金高的原因在于,租金本质是去买线下人流,意味着只有单一的引流方式,所以这个买卖不好做,品牌需要特别强势,像海底捞、喜茶一样自带流量。拿了高租金的地方流量成本很高,非常依赖门店的高周转率。但是线下店的品牌势能一旦下降,消费者的喜好稍微有点变化,就容易出问题。

所以现在不管是付租金,还是付给抖音、或是美团饿了么,基于单一场景去算成本帐可能算不过来。因此,未来餐饮一定是开放式引流,要明确流量从哪来,以及最后他变成你的用户之后,有没有打破边界去做交付。当然,这些还是要基于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体验。

所以总结来看,中国餐饮的三波。第一是餐饮产品标准化,就是产品高度标准化,为快速扩张提供保障,譬如绝味、周黑鸭。第二是餐饮服务个性化,是要提供卓越服务体验、构筑品牌壁垒,比如海底捞;那么第三波我们称作无界餐饮,就是基于零售产品&用户运营突破餐饮门店时空半径。



无界餐饮3.0:零售化、数字化和体验化

其实一开始提到,“吃”如果是一个时空生意,那我们需要做的是能不能积一个品类去把它的时空边界打破掉?比如,消费者所有想吃到米粉的场景都能做交付。一旦这件事情能做到,就能开放式引流了。

开放式引流是无界餐饮的核心,它可以有效解决流量与场景的碎片化问题。不管是公众传媒、朋友圈广告、还是线下店选址,这些都是流量来源。只要是有流量的地方就去搞,最后编制成一张无处不在的交互网络。那么应该如何去做好开放式引流?解决方式是三化:零售化、数字化和体验化。

1.零售化:

零售化是全力扩大预包装零售、小程序自提、小程序外卖等一切非桌台收入形式,从而覆盖更广阔人群,提升用户品牌认知度,主要分为三种形式。第一,连锁餐饮覆盖周边1km用户,树立优质服务形象,建立品牌影响力;第二,外卖O2O覆盖周边3km用户,突破门店覆盖半径,通过社群运营助力门店销售;第三,产品零售覆盖全国用户,借力门店品牌势能,突破餐饮时空及物理边界,实现线上线下融合。


2. 数字化:

数字化是去搭建数据中台,积累私域用户,做自己的CRM。做数字化的原则是不管在哪个场景下去做交易,这些交易背后一定是能带来用户的

拿霸蛮举例,霸蛮今年在做自己的大中台整合。所有的交易最终是不是能够形成自己的私域用户,所有的业务能够以数据化的方式去存在。比如天猫的这份单,能不能整合到我的CRM里,再如美团饿了么这部分交易实际上它不会把用户给你。所以今年的核心就是要推自营外卖,即使会牺牲部分利润,但是如果一个交易没有掌握用户,那么这个东西就没有意义。

具体地,如果看到一个消费者去天猫购买米粉了,霸蛮给他打个标签,只要是在自己的CRM里面,反手给他推一个门店的券,到店消费后推零售券转成零售的用户,从而能追踪一个用户的用户价值。这个价值不是指霸蛮有很多商品消费者多次来消费,而是就是一个产品米粉,但是人会在不同场景下基于不同需求去消费米粉。一个消费者今天半夜10点在家里煮一个自热米粉,这是一类需求,午餐去店里吃又是一个需求,叫外卖也是一个需求。霸蛮希望能够基于一个品类,将一个人不同的需求算单个用户价值的总账,这就是数据化。

3. 体验化:

体验化是指用线下体验店打造极致品牌,反哺全域全通道的零售生态。做体验化是要依托门店进行的。当谈到餐饮零售化时,往往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是否开线下门店。答案是要谨慎开店,选择A类物业/Top 10物业。这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现在洗牌很厉害,品牌方在物业上面有选择权了。

第二,从纯零售的全域全渠道的角度看,门店是一种交付产品的渠道,产品在不同渠道的分发无非是 To C还是 To 门店。逻辑是有流量的地方就去搞,任何想到能吃粉的地方都去做,不管是以抖音短视频、直播、小红书等形式开放式引流,还是以线下门店来做依托。

更重要的是第三个原因,门店是霸蛮整个业务结构里形成壁垒的环节(优势),米粉这个品类归根到底是个跑品牌的事情。在餐饮零售化的逻辑中,开线下门店的意义是什么?和卖鞋、化妆品的逻辑是一样的:门店成为专柜,做品牌做体验,成为品牌壁垒,但产品实际上是可以到处分发的。


霸蛮的线下门店体验为主,并不是交付产品的主要渠道

因此,线下门店其实不是交付产品的重要主渠道,而是打造品牌力的主渠道。品牌美誉度、高复购率将反哺做非店的零售业务,因为这种业务依赖于用户心智和流量。

那么如何依托门店做到体验的差异化竞争?快餐品牌做标准化服务更容易打差异化。因为一家店的核心元素就三个:产品、环境和服务。在产品已经基本实现标准化的情况下,在购物商场里的用餐环境差不多,最后落脚点在服务恰恰是更好做的。因此霸蛮选择了做独特的标准化服务节点,30元提供客单价100元的服务。通过提供皮筋/抱枕,做“米粉圈的海底捞”。

本文作者:探讨餐饮业的

好文章,需要您的鼓励

知顿slogan
下一篇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