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背后,仓储物流企业再一次陷入“甜蜜魔咒”,老生常谈的爆仓风险、效益问题让经营者们在重压下与时间赛跑。
2020年的“双11”开始得比往常早许多。走出疫情阴霾,电商平台和商家摩拳擦掌,消费者翘首以盼。那边厢,仓储物流企业则再一次陷入“甜蜜魔咒”,老生常谈的爆仓风险、效益问题让经营者们在重压下与时间赛跑。
僵局:没耐心的消费者和招不来的青壮力
网络流传的天猫“双11”发货时间规定显示,在今年的两轮促销模式下,发货时效门槛被进一步拔高。在11月1日-3日期间的订单,商家需在成交48小时内发货;针对消费最集中的11-14日,也需于17日之内将所有订单发出。平台甚至对跨境电商及海外直邮也作了明确要求。
显然,天猫并非特例。当人们习惯于足不出户在30分钟内买到感冒药、日用品、甚至新手机,一天之内可以将急件从北京送达深圳,消费者对等待的“耐心”自然越来越少。能否即买即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购物体验,电商企业也因此纷纷火拼时速——而其背后的支撑者,正是仓储物流。
数据显示,我国电商物流从业人数在2016年就已突破200万,其中包括仓库分拣员在内的二线人员有33.8万。从业者以20-30岁男性为主,日均工作9-10小时,行业运转高度依赖于青壮年劳动力。另一方面,调研也发现,不满一年即转行的情况在业内非常普遍,高企的人员流失率给运营造成困扰。
最近几年,高强度、低收入行业愈发陷入用工荒的窘境。不少仓储企业经营者表示,即便开出高于平常数倍的工资,也很难在高峰期招到足够的人手。在人口结构逐渐老龄化的背景下,短视频直播、网红经济、网约车等灵活就业方式,都分流着本就在减少的青壮力。对电商仓储而言,效率和人力之间的矛盾激化似乎进入了死循环。
症结:传统模式难以灵活应对业务波动
事实上,经营者也并非没有为破局做过努力。然而,无论是引入管理软件,或尝试部署刚性自动化设备,都无法从底层解决一个核心问题:生产力如何弹性应对业务量的频繁波动?
电商节和爆款层出不求,仓储业务预期早已不能按照传统的淡旺季概念来划分。当波峰骤然来临时,面对数量庞大却零散的订单、小批量高频次的出入库,企业急需找到一条高性价比的出路,以实现效率提升和即时扩容。
以仓储运营中最让人头疼的拣选效率为例,统计显示,在传统人力仓中,作业人员的有效工作时长只有40%,其余60%的时间被浪费在拣货的路上。拣选员既要牢记所有货物的存储仓位,还得在拣选过程中反复折返于货架之间,脑力和体力消耗极大。因此,单纯通过增加人手来应付业务高峰,着实治标不治本,非长久之计。
自动化设备的出现曾经让行业看到曙光,但许多自动化方案在引入运营后却遭遇水土不服,其症结所在仍是弹性。
过去主流的AGV(自动引导运输车)属于刚性自动化设备,在技术层面无法实现机器人自主移动,必须借助轨道、二维码等外物指引。即便大部分设备引入激光雷达作为辅助,依旧对环境部署要求颇高。这导致AGV单价和部署成本居高不下,庞大的一次性投入将许多中小企业挡在门外。
更重要的是,方案一旦部署完成,如需临时增添或减少设备,就必须对整个仓库作出停工改造,产生巨大的叠加成本。因此,对业务量变化随机且剧烈的电商仓储企业而言,刚性自动化无法有效地保障长期ROI。另外,设备庞大的“体型”和不灵活的移动轨迹,也对仓库面积利用率不甚友好。
解套:订单到人的自动化方案,突破效率天花板
随着新一代自动化技术AMR(自主移动机器人)的成熟,电商仓储迎来真正走向自动化转型的契机。在欧美、日本等地,基于AMR的人机协作拣货正被快速普及。权威调研机构Interact Analysis指出,由于AMR带来的商业价值得到验证,许多客户已跳过试点步骤,直接进入正式部署。亚马逊、Shopify等巨头更是通过资本动作布局,抢占竞争先机。
得益于先进的导航闭障能力和云端集群管理,AMR能够像人类一样自主、灵活地完成作业,并实现远高于人类的精准度。一台拣货AMR收到订单后,会即刻根据订单中各商品所在仓位规划出最优路线,“行走”到相应位置后,机器人会提示该片区的工作人员将商品放入料箱,再移动至下个拣货点,直至订单拣选完成并输送至打包台。
如此一来,工作人员只需在各自负责的片区内配合装载商品,由AMR来打通从订单获取到打包的效率,实现“订单到人”的自动化。即使有几十台、上百台AMR在仓库中与人类同时工作,也不必担心安全隐患。因为每台机器人都像一辆无人驾驶小车,能够自主识别前方障碍物,根据“路况”随时调整路线。
在刚刚结束的亚洲最大物流展会CeMAT Asia上,这类订单到人AMR的身影开始频繁出现。事实上,早在2019年就有国内品牌实现了订单到人AMR的量产。作为国内最早专注AMR研发和制造的企业,Syrius炬星的FlexComet™SL-50拣货AMR利用自主研发的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将机器人现场部署时间压缩到24小时以内,最短可达2小时,接近“开箱即用”。
“自2019年以来,我们的产品已在日本、新加坡和欧洲的多个物流中心投入使用,日本市场的业务增长尤其强劲。”Syrius炬星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罗璇介绍道。登陆日本不久,炬星就与日本最大的综合性商社之一,三菱商事达成合作,并在东京联合建立了AMR解决方案开放实验室。
随后,炬星又斩获另一重量级客户,日本头部电商物流企业关通株式会社。在首批次部署30台机器人后,就为客户实现了300%的拣货效率提升,节省了1000平方米的仓储空间。罗璇表示,通过在实际应用中与客户需求的磨合,炬星不断精进解决方案,因此也收获口碑和复购。
面对订单到人、货架到人等解决方案之间的竞争,罗璇认为,不同行业、场景需匹配不同的自动化手段。电商仓储企业非常关注灵活性和入门门槛——既要解决拣货效率,又要弹性响应业务变化,还要能够快速部署并投入使用,订单到人AMR在上述方面,包括ROI上都具备明显优势。Interact Analysis数据也显示,2019年全球订单到人AMR的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100%,未来几年还将保持飞跃式上升。
“从创业的第一天起,我们就相信AMR的价值,在发展过程中更坚定了这个信念。基于AMR的解决方案正在降低客户向自动化转型的门槛。未来,我们希望用永不停歇的创新去赋能各行各业,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罗璇表示。
据悉,炬星母公司大扬智能科技已与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组建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就下一代AMR的研发与应用展开探索。Syrius炬星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刘俊斌博士将担任实验室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