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C曾经错过的商机,此番在数字人民币上能否重换生机?
刚刚过去的一个月,有不少幸运的深圳市民获得了政府联合银行摇号发放的200元数字人民币红包,让“数字人民币”这个金融交易与消费领域的一个新名词开始频频进入大众视野。
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在深圳以摇号抽签形式发放了总计1000万元的5万个数字人民币红包,获得红包的市民下载数字人民币APP并开通个人数字钱包后可领取,不需要绑定任何银行账户,并可以在已经完成数字人民币系统改造的3389家商户进行消费。
数字人民币的热潮,伴随着进博会等热点,一起登上热搜。
而在大洋彼岸,投资公司Sino Global Capital的首席执行官Matthew Graham在推特上发布了一张测试阶段的中国数字货币/电子支付“谍照”,传递出了这次测试的重要意义。他带点“柠檬语气”评论说:“当中国在推出革命性技术的时候,美国人还在试图弄清楚是否应戴口罩。”
央行为何要推行数字人民币?
尽管从2005年开始支付宝借助电商交易壮大规模成为独立支付平台,从2010年推出快捷支付使用户无需开通网银便可用银行卡进行网上交易支付,但在2011年条码支付出现、2013年微信支付正式上线后,手机代替现金的移动支付潮才开始席卷全国。
到了2019年,国内移动支付年交易量已上升到350万亿元人民币(合50万亿美元)。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分别占据了55%和39%的市场份额。
看似一个庞大的、稳固的移动支付环境已经在中国全面形成,但随着数字人民币内测的开始,央行主导的移动支付开始显山露水:
在2019年10月国家提出“加快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后,当年11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央行数字货币已完成设计并准备启动测试。
2020年3月24日,由人民银行宣布,已经完成所有该货币基本功能的开发,并已经着手起草实施方案,同时宣布线下试点。
从5月份开始,在苏州、深圳、成都、雄安等地,数字人民币开始内测。例如在苏州,一些苏州公务员每个月的交通补助一部分开始以数字货币/电子支付的形式出现。
6月份,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已经悄然“挂牌”。
随后,几大银行纷纷开始数字人民币业务布局,例如中国建设银行就在其官方APP增加了“数字钱包充值”以及“数字货币”两个子菜单。
10月份,5万个数字人民币红包发向深圳市民用于内测。
尽管最新公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称,数字人民币体系刚刚完成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还未定何时正式发布。
但不仅国内的媒体嗅到了金融变革的气息,连国际上也开始强烈关注中国的数字人民币动向。
美国《财富》杂志高级记者罗伯特·哈基特在今年9月一篇“中国为什么推出数字货币”的文章中提到,在开发国家数字货币方面,中国比其他任何大国都走的更远,甚至预测到了银行监管系统对蚂蚁金服的出手管制:
“中国人民银行已经看到了国民存款正从国家控制的银行流入快速发展而又监管不足的两家寡头金融企业,这一过程太过于迅速,而且流失规模又是如此巨大,已经意识到大型科技公司给金融交易带来了很多挑战和风险。”
“数字人民币的推出将加强政府对中国货币体系的控制,同时恢复政府对中国科技巨头的影响力,使政府可以对中国经济进行全面监管和精准调控。”
重新玩起NFC?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在直观感受上,使用央行数字人民币消费和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体验上差异并不大。
但按照央行的解释,数字货币支付花出去的直接是数字化人民币(钱),而支付宝、微信支付只是一个支付工具(钱包),方式不同,但交易的都是个人银行卡里的余额,或者刷的是信用卡等。
此外,央行数字货币DC/EP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也能使用,消费和转账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不需要开立传统账户,甚至在没有移动网络和Wi-Fi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靠近刷卡机或者两部手机“碰一碰”就可实现消费或者转账。
据称,这样的功能需要两部手机都装有DC/EP数字钱包,并基于NFC(近场通信)模块以及银联的标签支付技术实现。
对此,紫金山科技向银行业内人士咨询了这种操作基于的技术,该人士确认是NFC:“在数字人民币设计之初,NFC技术还挺主流的。”他补充说。
按照2014年央行开始投入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设计时间点来看,当时的NFC正在电信运营商+银行+手机厂商力图大力发展移动支付的合作中,充当技术主角。
作为从2003年诞生的近距离支付技术,其联盟一度拥有国际上数百个头部运营商和终端企业,但一直持续很多年,其在技术标准、应用频率、终端实现方式、安全、产业链合作模式等问题上都悬而未决,几乎耗费了太多的精力与时间。
因为应用频率不同,电信运营企业与银行等产业链在NFC技术上的博弈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处于2.45GHz标准和13.56MHz标准各行其道的竞争态势。直到2012年6月,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正式签署移动支付业务合作协议,被认为是运营商向13.56MHz标准靠拢的重要信号。随后,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也采用了13.56MHz技术。
此外,NFC的实现方式也不一而同,包括手机终端和智能卡几种(例如手机外壳内置NFC模块、SIM包膜加载NFC模块等等)并未统一。
在金融机构的推动下,2015年国内开始普及NFC的POS机,但在支付宝、微信等扫码支付的迅速发展下,尽管当时上市的很多手机都配备了NFC功能,但源于消费者的不了解、不适用,加上需要更换SIM卡、软件需要升级等因素,商用门槛较高,再加上实际支持商户不多,业务应用缺乏吸引力,NFC一度陷入尴尬。
在银联统计的2015年移动支付市场数据中,支付宝以71.51%的市场占有率继续占据移动支付市场首位;腾讯财付通位列第二,市场份额为15.99%;而银联商务主导的NFC市场份额0.49%。
曾经错过的商机,此番在数字人民币上能否重换生机?
可以说,很多商业进程不利并不只与技术相关。对于数字人民币,央行数字研究所主任穆长春近期还提到,未来投放的央行数字货币在一些功能实现上会与电子支付有很大区别。
一方面,它有助于向2.25亿“无银行账户”的中国人提供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提高了买卖中的钱币防伪能力,对于弱势的企业微小型企业,算是一个较大的突破。
更深层意义在哪里?
在媒体的集中曝光下,此前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已与京东数科、滴滴、美团达成合作,据传和B站、字节跳动也有参与的消息,不胫而走。
另据一些媒体报道,提供打车服务的滴滴出行、提供外卖配送服务的美团点评等本土企业,以及麦当劳和赛百味等外资快餐企业,已经在准备参加数字人民币消费的测试。
但在采访联系中,企业对数字人民币的话题颇为谨慎,并表示“涉及到行业和监管的内容我们还不便于发声”。
甚至一位已约好的金融业人士也临时婉拒了紫金山科技的私下咨询,称近期不太方便讲。
反而是国际上开始频频对中国的数字人民币发展进程感到惊讶和一丝紧张。
例如风险投资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的合伙人凯瑟琳•霍恩Kathryn Haun明确表示,“如果让中国赢得这场竞赛,成为下个世纪支付网络的中心,那对我们国家安全的威胁将超过任何已知的数字货币构成的威胁。”
因为此前国际上在数字货币上有倾向的央行并不少,但付诸行动的不多。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最近对66家央行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央行表示已开始研究数字货币的可行性。但只有10%的央行接近推出数字货币,美联储并不在列。
如罗伯特·哈基特所说:中国在一条挤满选手的赛道上冲刺向前,而其它选手却几乎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参加比赛。
而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学术副院长张纯信,在近期的一次演讲中,进一步解释了数字人民币的行业意义。
“在大幅提高交易效率、降低现金的处理和存储成本,增强可追踪和防伪能力,通过可监控、易监管降低货币交易风险等基础上,其实数字人民币有一个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基于区块链的技术关系,央行推行数字货币可以能做到‘智能的货币’。”
他解释:“智能的货币可追溯,不可篡改,可抵御贪、毒、赌、骗、洗、偷、逃等各方面的不良用途,同时大幅降低SME融资风险和成本。通过透明和监管,完整的数据打开融资渠道和提高放贷意愿,可以实现真正的精准放贷和投资。”
接下来,这个金融新概念还将释放哪些信号?对更多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还有待事实来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