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事件,到底谁最冤?

原创 2021-4-15 话题分类:科技
摘要: 可是到底谁最冤?又到一周之最,和大家不吐不快~

上周,贵州那个500米口径的“中国天眼”正式向全球开放,新闻界动静并不大。

这周,一个货车司机因定位设备掉线被罚2000元自杀,“北斗”频频被挂上热搜。

类似于“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顺着人们的好奇心,一些网媒也总想从一些偶发的新闻事件中捕捉到一些与众不同的话题点。

提供技术的北斗系统说,这可太冤了。

按规定处罚的交通监管部门也很冤。

货车司机不知是不是也感到了巨大的冤枉而无处排解以至于……

可是到底谁最冤?又到一周之最,和大家不吐不快~

本周最“冤

北斗本身有错吗?

“北斗这是怎么了,不是挺厉害的技术吗?"

同学,但凡你能完整看过一篇北斗导航技术的事件性新闻,或者这周大货车北斗掉线的调查性新闻,就不会发出这种问题。

经过媒体采访和调查,“北斗掉线”并不是北斗导航卫星本身的“锅”,而是指北斗车载终端的通讯连接中断,即北斗车载终端和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之间的通讯断开了。

这样的情况有三类原因,一是设备到了信号非常弱的地方,数据无法上传;二是终端设备本身发生了故障;三是人为因素,遮挡天线、欠费等。

显然,哪个都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本身扯不上。也正因此,北斗工程师也忍不住说:“误会太多了”。

除去第一个环境客观因素和第三个人为因素,第二个因素可完善的空间很大。

为了检测北斗设备故障,媒体称交通运输部每年都对运输车辆北斗导航车载终端质量进行抽检,但2020年27家企业30个批次的抽检合格率仅70.4%,已经远远低于2012-2018年的每年抽检平均合格率。

或许,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和企业自身认真对待抽检结果,而且除了必要的大货车联网定位等,一些部门不会以要求的名义向司机、渔民等强行推销北斗产品,才既是保障北斗终端正常应用,也是保障司机等群体合理需求的办法吧。


此外,两会上某位代表的提议也再一次被拿出来提醒相关部门:交通道路上的摄像头已经如此普及且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如果只是为了罚款,“不合适”。

再说到各地不断涌现的智慧城市、智慧园区,具体发挥了哪些作用?可是人们开着车到处找不到停车位,哪个停车场有空位哪个停车场满员只能到停车场门口才看到,说了这么多年的物联网,至少在没地儿停车这个广大居民的痛点上就没发挥好作用,问题又出在哪里?

说了问题,再说说希望。

除了车辆船舶导航,北斗系统本身还有什么大众可以了解的?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

去年7月,研发测试了许久后,我国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当时就有机构预测,北斗背后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只要出手进一步完善北斗3号导航卫星工程的国际化应用,传统行业霸主美国所面临的损失达上万亿美元。

而且在中国5G领跑全球的态势下,北斗+5G已经显现出双重“杀伤力”。

以前的卫星导航定位的一般精度是10米左右,在恶劣环境中甚至扩大至几十米或者几百米。但有了载波相位差分定位,就可以达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这就意味着,如果大部分5G基站上安装了北斗、GPS等接收机作为简易基站,就可以大幅提升载波相位差分定位的可用性,可以推动高精度定位的普及。

北斗三号正式开通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通过媒体表示,“北斗+5G”有机融合成为高精度、高可靠、高安全的新一代信息时空体系,可实现物联网的可感知、可测量、可计算、可控制,支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互相融合,提供基于“高精度定位、高精准时间、高清晰图像”的能力,将可为智慧城市、智慧制造、智慧农业和智慧家庭等领域提供新的服务。

如今,北斗导航已经有多普及?

 本周最“疑”

“杀手”们联合表示不杀熟,如何证明?

4月8日,广州市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市商务局召开平台“大数据杀熟”专项调研和规范公平竞争市场秩序行政指导会。唯品会、京东、美团、饿了么、每日优鲜、盒马鲜生、携程、去哪儿网、如祺出行、滴滴出行共10家互联网平台企业代表在会上签署《平台企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向社会承诺,不非法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不利用数据优势“杀熟”。

但似乎很多消费者对这种承诺并没有信心。


自打电商平台迅速发展以来,这样的“个性化定价”早已不是新消息。现在的电商平台已基于技术做到了一区一价、一网一价,而且令消费者生气的是,客户分层和价格歧视也已越来越明显。技术后台越发达,平台界面越精准,可对每一个用户都只推荐对电商最有利那一类产品和价格。

甚至消费者花钱买了会员,但想要买到优惠的东西,依旧需要斗智斗勇。

消费者的价格承受度和是否有比价习惯,是否是价格敏感用户,这些信息在互联网平台上越来越没有秘密可言。反而是新用户,这些平台为了留存率,还会给出一定的优惠,也留出一段“养熟期”。

一而再,再而三,“让熟客花更多的钱买同样的商品”,逐渐成为业内潜规则,也让消费者开始反抗,并不停向新闻媒体传递出希望有关部门来管管的信号。

现在,“有关部门”重视了这一问题,不知道是否迫于压力,上述互联网企业联手发出“不杀熟”承诺。

但大数据的分析处理,已经让互联网平台几乎对每个消费者都掌握了足够的特征和信息。

价格可以不杀熟,那可以不再针对兴趣挖掘潜在的消费欲望么?可以向用户推送更多有质量的而不是有流量的内容么?可以让用户对个人隐私不再战战兢兢么?

恐怕,商业利益下,这些问号短时间内还很难有答案。

那你,对这样的承诺有何感想?评论区见~

本文为“知顿平台”(https://www.zdone.com)投稿文章,作者:山大王,责编:青青,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文章原始来源。如有疑问,请您联系我们。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知顿slogan
2021-04-15 13:36:42
北斗事件,到底谁最冤?
科技 原创

上周,贵州那个500米口径的“中国天眼”正式向全球开放,新闻界动静并不大。

这周,一个货车司机因定位设备掉线被罚2000元自杀,“北斗”频频被挂上热搜。

类似于“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顺着人们的好奇心,一些网媒也总想从一些偶发的新闻事件中捕捉到一些与众不同的话题点。

提供技术的北斗系统说,这可太冤了。

按规定处罚的交通监管部门也很冤。

货车司机不知是不是也感到了巨大的冤枉而无处排解以至于……

可是到底谁最冤?又到一周之最,和大家不吐不快~

本周最“冤

北斗本身有错吗?

“北斗这是怎么了,不是挺厉害的技术吗?"

同学,但凡你能完整看过一篇北斗导航技术的事件性新闻,或者这周大货车北斗掉线的调查性新闻,就不会发出这种问题。

经过媒体采访和调查,“北斗掉线”并不是北斗导航卫星本身的“锅”,而是指北斗车载终端的通讯连接中断,即北斗车载终端和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之间的通讯断开了。

这样的情况有三类原因,一是设备到了信号非常弱的地方,数据无法上传;二是终端设备本身发生了故障;三是人为因素,遮挡天线、欠费等。

显然,哪个都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本身扯不上。也正因此,北斗工程师也忍不住说:“误会太多了”。

除去第一个环境客观因素和第三个人为因素,第二个因素可完善的空间很大。

为了检测北斗设备故障,媒体称交通运输部每年都对运输车辆北斗导航车载终端质量进行抽检,但2020年27家企业30个批次的抽检合格率仅70.4%,已经远远低于2012-2018年的每年抽检平均合格率。

或许,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和企业自身认真对待抽检结果,而且除了必要的大货车联网定位等,一些部门不会以要求的名义向司机、渔民等强行推销北斗产品,才既是保障北斗终端正常应用,也是保障司机等群体合理需求的办法吧。


此外,两会上某位代表的提议也再一次被拿出来提醒相关部门:交通道路上的摄像头已经如此普及且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如果只是为了罚款,“不合适”。

再说到各地不断涌现的智慧城市、智慧园区,具体发挥了哪些作用?可是人们开着车到处找不到停车位,哪个停车场有空位哪个停车场满员只能到停车场门口才看到,说了这么多年的物联网,至少在没地儿停车这个广大居民的痛点上就没发挥好作用,问题又出在哪里?

说了问题,再说说希望。

除了车辆船舶导航,北斗系统本身还有什么大众可以了解的?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

去年7月,研发测试了许久后,我国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当时就有机构预测,北斗背后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只要出手进一步完善北斗3号导航卫星工程的国际化应用,传统行业霸主美国所面临的损失达上万亿美元。

而且在中国5G领跑全球的态势下,北斗+5G已经显现出双重“杀伤力”。

以前的卫星导航定位的一般精度是10米左右,在恶劣环境中甚至扩大至几十米或者几百米。但有了载波相位差分定位,就可以达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这就意味着,如果大部分5G基站上安装了北斗、GPS等接收机作为简易基站,就可以大幅提升载波相位差分定位的可用性,可以推动高精度定位的普及。

北斗三号正式开通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通过媒体表示,“北斗+5G”有机融合成为高精度、高可靠、高安全的新一代信息时空体系,可实现物联网的可感知、可测量、可计算、可控制,支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互相融合,提供基于“高精度定位、高精准时间、高清晰图像”的能力,将可为智慧城市、智慧制造、智慧农业和智慧家庭等领域提供新的服务。

如今,北斗导航已经有多普及?

 本周最“疑”

“杀手”们联合表示不杀熟,如何证明?

4月8日,广州市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市商务局召开平台“大数据杀熟”专项调研和规范公平竞争市场秩序行政指导会。唯品会、京东、美团、饿了么、每日优鲜、盒马鲜生、携程、去哪儿网、如祺出行、滴滴出行共10家互联网平台企业代表在会上签署《平台企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向社会承诺,不非法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不利用数据优势“杀熟”。

但似乎很多消费者对这种承诺并没有信心。


自打电商平台迅速发展以来,这样的“个性化定价”早已不是新消息。现在的电商平台已基于技术做到了一区一价、一网一价,而且令消费者生气的是,客户分层和价格歧视也已越来越明显。技术后台越发达,平台界面越精准,可对每一个用户都只推荐对电商最有利那一类产品和价格。

甚至消费者花钱买了会员,但想要买到优惠的东西,依旧需要斗智斗勇。

消费者的价格承受度和是否有比价习惯,是否是价格敏感用户,这些信息在互联网平台上越来越没有秘密可言。反而是新用户,这些平台为了留存率,还会给出一定的优惠,也留出一段“养熟期”。

一而再,再而三,“让熟客花更多的钱买同样的商品”,逐渐成为业内潜规则,也让消费者开始反抗,并不停向新闻媒体传递出希望有关部门来管管的信号。

现在,“有关部门”重视了这一问题,不知道是否迫于压力,上述互联网企业联手发出“不杀熟”承诺。

但大数据的分析处理,已经让互联网平台几乎对每个消费者都掌握了足够的特征和信息。

价格可以不杀熟,那可以不再针对兴趣挖掘潜在的消费欲望么?可以向用户推送更多有质量的而不是有流量的内容么?可以让用户对个人隐私不再战战兢兢么?

恐怕,商业利益下,这些问号短时间内还很难有答案。

那你,对这样的承诺有何感想?评论区见~

本文作者:山大王

好文章,需要您的鼓励

知顿slogan
下一篇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