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芯片行业火了,就跟孙猴子第一次借芭蕉扇,扇呼出来那么火。
芯片行业火,也直接撩拨了相当大一部分原本老实本分的芯片工程师们,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心,不甘心再继续前浪般沉沦下去,要跃跃欲试搏一把青春。
此处应该有BGM,看我乘风破浪,多诚实的欲望,努力创业,吆咿吆咿吆咿吆咿吆咿吆。
在这个创业的大潮中,拜读过很多创业者BP,跟很多创业团队交流过,也听到了不少的故事。这些普遍问题,主要出在早期项目,把一些问题拿出来分享一下,也方便后进入的弄潮儿多多借鉴。
精简到极致的BP
首先要强调的是,BP精简不是问题,精简到无话可说才是问题。
“精简到无话可说”是个啥状态呢?
我大学本科是EE,还记得当时毕业答辩的时候,需要当着几个导师的面,过一下毕设的PPT,老师再问几个常规问题,就算正式毕业了,这是毕设标准流程。
之所以说是“过”一下PPT,本科毕设嘛,说是答辩,其实就是走个过场。
结果班上一个特别耿直的娃,从容不迫地走上前台,打开PPT,翻了几页不耐烦了,对台下的老师说,毕设内容都在这里,你们自己看吧,我就不讲了,讲了你们也听不懂……
任凭几个老师呆若木鸡,一脸懵逼……
这就是“精简到无话可说“的状态。
很多工程师出身的创业团队,很容易陷入到这个状态,说高尚一点是”唯技术论“,说直白一点就是情商低……
BP放出来,就是那种win95版本自带模板的感觉,一页简短的几行文字,当然啦,好的还会加一点音效,几行文字biubiubiu动画效应出场,似乎诉说着创作者的别具一格的用心。
结论1:技术要有,BP内容更要丰富有逻辑一些,创业需要的是综合素养。
容不得外行的声音
芯片行业,确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行业,技术复杂,产品种类复杂,产品流程复杂……
所以这个行业,对于投资机构从业人员来说,是一个压力不小的行业。并不像什么移动互联网O2O一样,不但能看到猪跑,还能亲自买串五花肉烧烤……
芯片不一样啊,怎么也不能亲自下场,用刻刀刻一片芯片体验一下啊。
所以,投资经理们在和创业团队沟通的时候,特别容易重点放在应用场景、市场空间、未来发展、竞品比较上,类似的种种问题。
但这种问题,特别容易引起很多耿直的理工男的反弹,啥,你在质疑我的产品没有市场?是在做无用功?如同你在质疑哥德巴赫猜想1+1=2一样。
得到的基本就是,这么简单问题没必要讨论,讨论这个没意义,市场空间显而易见……当然啦,也有耿直boy,直接来一句,市场嘛,好像我们没考虑过……
所以啊,如果侥幸哪个创业团队反馈这个投资经理容易交流,那基本上都是谈着谈着能一起改bug的,工程师转行的投资经理。
结论2:在技术和产品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对市场的理解,才更能一判高下。
核心人员匿名
创业项目,特别对于早期项目,核心团队才是整个项目的核心灵魂。
投资机构可以不关心你的业绩、可以不关心你的股权、可以不关心你的管理经验、甚至可以不关心你的产品,但没有不关心核心团队的。
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在芯片领域创业的BP核心团队中,有一个出现概率最高的名字,就是“XXX”。好一点的会写成王XX,李XXX……
身份敏感到这个程度,这是怕美国制裁么?
背后的原因显而易见,并不一定是怕泄露身份被竞争对手挖墙脚,要么是创业和老东家做的东西重合,有竞业禁止商业秘密;要么是核心人员都还没辞职,属于下面所讲的脚踏两只船。
这种现象,在目前火线创业的芯片行业特别普遍,敏感身份背后隐藏的问题,也会引来后续的知识产权混战,导致的还不单单是专利侵权的问题,大概率是商业秘密犯罪的问题。
结论3:不敢公开亮相的创始团队,不能不让投资机构犯嘀咕。
脚踏两只船,有枣没枣打一杆子
在创业领域,兼职创业是投资机构看项目的大忌啊。
这种状态下的创业者,大概率是创业冲动之下,划拉了几个兄弟,有同学,有朋友,各有各的工作,凑够了管理、技术、市场的一个领(cao)导(tai)班子。
先搞一个BP,产品也兼职弄一弄,等有机会搞到投资方的钱了,大伙儿再跳出来专职干这事儿。
干不成呢?再回去呗。
问他下一步怎么规划的?就差你们投资机构的钱来注册公司了……
你都没想着破釜沉舟,还指望投资机构破釜沉舟给你投钱?
想要稳定,那就留在大厂安安稳稳欢庆余年,想要创业,就要享受那份五彩斑斓的孤独感。
结论4:创业和稳定是相对立的,安安稳稳创业不太现实。当然,斜杠青年也不一定搞不成事,但前提是拿不到市场化机构的钱。
口头禅,做中国的TI
人不能没有梦想,否则跟咸鱼有什么不同。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TI也不是一天长大的。
创个业就想搞TI,要不要先数一数TI有多少款产品,再坐下来讨论一下搞垮TI这个话题?
结论5:梦想是多样的,谈梦想不能死咬着TI不放,做个NXP也不错嘛。